中科院院士:年轻一代被手机绑架,吃饭走路不离手(2)
时间:2019-08-12 09:18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小时候,有位邻居从县委大院的池塘里抓来一条鱼,藏在鞋子里让赵政国帮忙偷偷带走,不料被母亲碰上,回到家中,赵政国被罚下跪、被柳条打屁股,还要写检讨。 邻居家养了一群小鸡,赵政国好奇它们是怎么飞的,便抓来一只从家对面的楼房上扔下,小鸡掉到地上被摔死了。妈妈得知后让他写好检讨,然后带他去邻居家当面道歉。 和今天的网瘾少年一样,有段时间,赵政国乒乓球打到上瘾,就连躺在床上都想着“怎么发球才能更旋转”。 他至今还记得,深夜里,妈妈戴着1000多度近视眼镜在煤油灯下伏案学习写字的背影。有个假期赵政国和其他几个体操队的同学连续几天练习体操,因而放松了学习。一天晚上他看见妈妈留的纸条,上面歪歪斜斜地写道:“小青(注:赵政国小名),你要自觉点学习。”一张留言条让赵政国感受到母亲的殷殷期盼。 自律的背后,“还需要梦想的支撑”。 高中毕业后,赵政国成为一名“上山下乡”的知青,开始了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间劳作生活,但赵政国始终怀抱“大学梦”。他夜晚点上黑黑的柴油灯坚持做题,有人来了还要赶紧藏起来,因为怕被指责不安心务农。 1976年,赵政国成为湖南怀化303厂一名车工,工作之余他借来一本讲微积分的书,在宿舍墙壁上写满了公式,几个月内就自学完全部知识。 恢复高考让蛰伏蓄力的赵政国迎来曙光,他第一志愿报考了中国科大数学系,但被近代物理系录取。带着一个木头箱子,穿着厂里的工作服,赵政国就去报到了。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却一步从小县城跨入了中国最好的科技大学校门。 中学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要立志,还要培养严谨的作风。 赵政国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时的故事广为流传。 他曾负责一个大型粒子探测器的组装测试。他做了一张详细的检查表,小到一个螺丝钉,大到每一项具体工作,每做好一件,他都要求研究人员在清单上画一个勾,避免在成千上万的部件组装和检测中出任何差错。 2007年,该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发生严重事故。远在国内的赵政国听到消息就立即怀疑是加速器最后一部分出问题,因为他知道为了赶时间,唯有这一部分没有做最后的仔细检查。这也让他感叹,“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再多智慧也无济于事”。 “为孩子们留一点自主学习的空间” 赵政国8岁时,在县城街道负责妇女工作的母亲在自家院子里办起制斗笠的工厂,组织县城的劳动力破篾、织斗笠。他觉得好玩,在一旁观察,很快就学会了一些成年人才能操作的破篾技术。 一直到14岁,赵政国靠闲暇时破篾分担家庭负担。他每月可以挣十几块钱,假期能挣到20元。“没有影响学习,反而锻炼了动手能力”。上高中后赵政国把所有破篾的工具扔到家后面的渠江里,他外婆因此很生气,质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是从此我要在学校好好读书。 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赵国政观察到中学教育的一个怪象:十几岁的孩子被各种学习任务所支配,没有足够空间独立思考、学习、玩耍。 赵院士一个朋友的小孩,非常聪明,成绩也一直很好,但才11岁就被各种各样的课程和作业包围,很多习题大学老师看着都费劲,每天晚上作业要做到10点以后才能睡觉,自己掌握的时间空间无处可寻,“长此以往铁人都疲了,何况是个孩子”。 “现在的中学生要不要学得这么深?”赵政国反观自己当年的校园教育,学得浅,但从很多人多年经历来看也够用了;而愿意学的人,还可以学得更深。“被动接受、完成任务,反而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在赵政国的中学时代,因为没有多少作业,“吃不饱”的他就自己找来各种书,“做题目变成挑战,解完很高兴”。 他至今保存着一本中学时从新华书店翻来的《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每个题目都在纸上解答后贴在书上,薄薄的小册子变成了厚厚的一大本。 赵政国说,除了课程重、学的内容过深,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人为了拿高分反复刷题,做一些偏题怪题,同样值得警惕。“投入大量时间只为提高那么一点点分数,对真正的创新能力提升是没什么用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