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怎样教孩子爱上劳动(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信息化时代,怎样教孩子爱上劳动(3)

  光明智库:今天,学生一边进行校园学习,一边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劳动时间很难保证。您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拿出哪些切实措施,让学生主动参加劳动?

  邬志辉:劳动实践教育开展难,根本上不是时间问题,而是认识问题。为什么校园学习、辅导班、兴趣班搞得热热闹闹?那是因为学校和家长对此很重视。为什么一到劳动实践教育就没有时间?因为以实用性眼光来看,劳动实践教育似乎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当下首先要做的,是来一场关于劳动实践的认知革命。

  在学校,应给予劳动实践教育应有的地位与课时,因地制宜加强劳动实践教育课程资源、教师队伍、实践基地建设。在家庭,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和创造劳动机会,明确其参加家务劳动的责任和义务,鼓励孩子利用节假日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在社会,可考虑建立农业部门、工业部门、服务部门等接收中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制度,建立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宁本涛: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劳动实践教育观。学校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开设前后呼应、衔接得当的劳动课程。社会和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劳动实践教育营造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为劳动实践教育提供实践场所,配合教育部门开发创造性劳动形式,促进体力和脑力的结合,实现“内在思”和“外在做”的统一。

  王星:实施劳动实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提高技能型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提高基础劳动岗位的吸引力,从而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基础劳动、诚实劳动的氛围。其次,要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走脱虚向实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改变劳动的财富分配格局,鼓励大众通过诚实劳动实现美好生活。再次,要对现行教育体系继续加以改革。一方面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基础教育资源均等化程度,削减家长们的择校焦虑和压力;另一方面充分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打造多元化的人才成长渠道。

  4.把劳动当成完善自我、奉献社会、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

  光明智库:您认为如何实施劳动实践教育,才能有效激发孩子们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帮助他们长大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邬志辉:劳动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关键在于学生们获得了什么样的劳动体验,教育者对劳动给予了什么样的价值引导。如果学生们的劳动体验全部是辛劳的、痛苦的,那么他们将来很可能会逃避劳动。如果劳动体验是幸福的、快乐的,他们必然会热爱劳动,把劳动当成完善自我、奉献社会、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

  宁本涛:信息化时代,要有效激发孩子们对劳动的尊重与热爱,必须抓住三个重点: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来说,要以身作则,切实做好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示范者和引路人。在劳动内容、方式和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引导、鼓励孩子的意愿,不能强迫或利诱;对家长来说,要尽早规划和培养孩子的自我劳动意识和能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家长绝不包办代替。在劳动价值的引导上,也要让孩子知道劳动不仅是获取劳动报酬和财务自由的重要手段,更是以付出或奉献表达爱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劳动保障部门及宣传部门来说,要积极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要宣传关于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让学生从小学会在劳动过程中保护自己,懂得创造性劳动、健康劳动,不做非法劳动、不诚实劳动。

  王星:劳动过程是获得劳动技能、塑造劳动精神的双重过程。培育孩子参与劳动的热情以及对诚实劳动的信仰,有两点很重要:不断完善孩子参与劳动的多元化渠道,搭建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组织劳动实践教育培训供给网络,丰富劳动实践教育的形式,为学生参与劳动、体验劳动、感悟劳动提供多元化路径,培养孩子的劳动参与习惯和自觉性;进一步夯实“劳动光荣”的社会基础,从法律法规层面强化劳动者权益保障,为孩子们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榜样,激发孩子们向往劳动、投身劳动的积极性。

  项目团队:光明智库副研究员 焦德武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斯敏、张胜、李晓、蒋新军、刘嘉丽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30日 08版)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