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怎样教孩子爱上劳动(2)
时间:2019-07-30 22:00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王星:现代科技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虽然会给劳动者带来阵痛,但通常也会创造出新的劳动需求。今天,人工智能会对劳动过程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简单的操作型劳动可能会被逐渐取代;另一方面,新的劳动岗位正在涌现,比如自动化机器维护和检修工种等。人工智能技术越发达,我们对劳动尤其是高技能劳动的依赖性就越强。 无论今天还是未来,劳动实践教育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新时代最需要那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掌握实践经验,并将二者有效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养成是一个复杂过程,通常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和实务经验累积两个环节,前一个环节发生在学校,后一个环节则在劳动中实现。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足,都会对高技能的养成产生消极影响。所以,新时代的劳动实践教育不应简单等同于体力劳动体验,而应是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或者现实检验的过程,是深化知识学习和提升全面素质的重要步骤。 2.学校、家庭和社会尚未形成劳动实践教育的协同机制 天津市和平区新星小学的学生在进行水果拼盘制作比赛。新华社发 光明智库:应当注意的是,广大学生中还存在生活能力欠缺、劳动意识淡薄、社会适应能力弱等现象,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双赤字”情况比较普遍。当前劳动实践教育还存在哪些短板,其深层成因是什么? 邬志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实践,几代领导人都对劳动教育有重要论述,学校系统也形成了优良的劳动实践教育传统。但不可否认,随着学生学业日渐紧张、竞争持续激烈,劳动实践教育面临着窄化、弱化和虚化的趋向。究其原因,首先,功利化的教育认知使部分人误解甚至排斥劳动,形成了“劳动无用”“分数为上”的价值观念。部分家长直接代替子女劳动、花钱雇人代为劳动、说情走关系逃避劳动等现象时有发生。其次,不够完善的制度影响了学校、老师安排和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的积极性,导致劳动实践教育困难重重。最后,一些学校原有的实践基地已被弃用或挪作他用,社会部门因种种考虑不愿接待学校安排的劳动实践教育,教师对不纳入考试和评价内容的劳动实践教育热情不高,学校、家庭和社会尚未形成劳动实践教育的统一认同和协同机制。 宁本涛:当前劳动实践教育存在的短板主要是学业压力超负荷和劳动实践教育浅表化。学习本是认识性脑力劳动,而许多孩子在学业面前超负荷运转,很难感受到脑力劳动的乐趣。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学校的劳动实践教育呈现浅尝辄止的“游戏化”和“体验化”趋向。劳动不是游戏,而是认真付出的过程,学生将体力和智力倾注在劳动过程中,收获一定的结果。有些学校的学工学农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但缺乏可持续性和深入性,也就很难触动和感染学生。因此,劳动体验必须完整,要让学生看到劳动的结果,体验到因劳动而生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王星:劳动实践教育的确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重学历轻技能”的人才评价体系。相较于高学历人才,体力劳动者、技能型劳动者在劳动收入、发展机会、职业尊严、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会对学生、家长产生巨大的诱导作用。二是随着高等教育日渐普及,同一个劳动岗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对低学历的体力劳动者、技能型劳动者形成挤压效应。三是社会流动机制相对单一,“一张考卷定终身”尽管引起越来越多诟病,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机制,如果现行的人才选拔机制不变,劳动实践教育恐怕很难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得到认真对待。 3.“来一场关于劳动实践的认知革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