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十一”遇上高职,会产生怎样的“融合效应”?(3)
时间:2019-07-29 09:05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在这些课程中,龚申杰最爱的是戏剧课,这也是学校的“网红课”。目前同学们在课堂上已排演出《雷雨》《白毛女》两部话剧,龚申杰不仅参与,并且还发起成立了戏剧社。在他看来,是戏剧改变了自己,“刚来这里时,自己都不怎么爱说话,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干什么”,正是通过戏剧慢慢变得乐于与人交流,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之前一直有个疑问,到底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协调社团里的人员和资源。渐渐自己也有了答案,作为社长,我需要具备沟通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服务意识。”在戏剧社团中,龚申杰说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变得更有责任感,更注重团队精神。这些收获,都为我以后的专业选择奠定了基础”。眼下,大一的龚申杰学的正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让学生自我管理 “‘贯通班’的录取分数线差不多是430分,孩子们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律性都不够。”这也是让刘笑头疼的一件事,“有的就是不服从纪律,老师也没辙”。 赵佳佳也告诉记者,自己2016年来这里带第一届贯通班学生时,很多学生上课习惯性把手机摆在眼前,手机一亮就赶紧看一看,还有人明目张胆地跟老师说,“我要回下微信。” 于是,“贯通班”参考北京十一学校开设了“行圆”课程,其中学生行为规范便是“行圆”课程的必选项目,纳入学生的毕业要求。所谓行为规范,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表现、自习表现、住宿生宿舍表现、图书借阅、手机电脑使用、校服情况等项目。每位学生每学期被赋予“行圆”基础分100分,学校根据其行为规范情况予以加减,每学期末汇总。高中阶段“行圆”平均分低于60分的学生将不予高中毕业资格,同时据此进行学分折算,赋予相应学分。 这些分数将会及时公布,甚至会挂在教学楼的走廊上。“现在,课桌上很少看到手机,上课玩手机的人也大大减少。”赵佳佳说。据统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行圆”分达到90分及以上共有204人,约占85%, 60分以下5人,约占2%;等到了第二学期,90分及以上达到了221人,约占92%,60分以下的人数为0。 当然,“行圆”课程只是冰山一角。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还设立了管理学院。管理学院设立了各类不同的岗位,学生在网上进行岗位申报并开展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贯通班”还保留了北京十一学校的“小学段”学习,每学期的20周被划分为三个学段,两个大学段和一个小学段,每一个大学段为9周,小学段为2周,主要用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不过与北京十一学校不同,“贯通班”设置了针对补考仍然未通过的学生开设的援助课程、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的知识拓展课程、供学生调整自己学习节奏的自主研习课程,还有外出研学课程。 这其中,包括独具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之旅,即学校带着学生参观、走访高职相关专业的企业等。据了解,之前很多“贯通班”学生均选择人力资源专业,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在经过职业之旅后,亲眼看了师兄师姐的工作内容和环境,选择了智慧养老等其他专业。 此外,“贯通班”还设置了“志远”课程引导同学们进行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思方”课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成为一个有想法的人等。 “每一类课程下面有多个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刘笑说,“要在创造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使用自由,因为会使用自由的人才会有独立的人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