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新”在哪儿?并非“科技+人文”那么简单(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新文科“新”在哪儿?并非“科技+人文”那么简单(3)

  孙正聿:新文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双重的:既要培养“上得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又要培养“下得来”的应用操作型人才。为此,必须改变长期以来既“上不去”又“下不来”的知识储存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4、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之基

  光明智库: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您认为,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新文科承担着哪些使命?

  林文勋:人文社会科学始终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致力于揭示现实事物和外部世界的规律,为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因而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变革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今时代,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使命。

  具体而言,包括人才培养的职责与使命。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只有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通过发展跨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新文科建设要不断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队伍。

  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责与使命。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要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文化育人与文化引领相结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责与使命。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追踪学科前沿,不断加强咨政建言、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为人文社会科学社会服务的贡献度与美誉度。

  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责与使命。当前,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应该不断推进跨国研究、合作与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蓄积青春力量。

  王博: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新文科建设在坚定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拓展国际视野、秉持天下情怀,更自觉地把中国所处的世界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强化区域国别研究,形成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和不同文明的客观认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近年来,北京大学通过南南学院和燕京学堂等项目,积累了丰富经验,既提供了让不同文明背景的人共处合作的空间,也为未来世界提供了彼此联系的纽带。这提示我们,要让广大青年学子知中国、懂世界,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王斯敏、胡海男、蒋新军、王佳

  通讯员 焦德武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