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新”在哪儿?并非“科技+人文”那么简单(2)
时间:2019-07-23 08:29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孙正聿:文科教育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园地,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传递活动,而且是历史文化的创新活动。文科教育是形成未来的重要因素。它激发个体的求知欲望,拓宽个体的生活视野,培养个体的理论思维,升华个体的人生境界。因此,要审视人文学科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好把握新文科建设,必须改变把教育定位为“传授知识”,把教材定位为“标准答案”,把教学定位为“照本宣科”,把文科视为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的教学状况。 新文科的教育观念,是在专业教育中使受教育者以现代思维方式建构现代的科学世界图景、以现代的价值观念规范现代的行为方式、以现代的审美意识探寻现代的生活旨趣,成为有教养的现代人。新文科教育,必须突出能力培养,特别是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培养学生捕捉和把握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洞察力、分析和提炼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概括力、阐述和论证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思辨力、回答和解决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思想力。在提升能力和健全人格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中立德树人,这就是人文学科肩负的重要使命。 王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人文学科萎缩或者没落的声音。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在科学技术的巨大影响力面前,人文学科在当代世界的无力感。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学科的态度相对保守:科学始终面向未来,人文学科更留恋传统;科学直接面对经验,人文学科更重视经典;科学关心客观世界,人文学科更关注社会价值。在剧烈变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相对于人文学科的存在感更加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学科特点决定的。但基于反思的立场,人文学科应该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被科学技术改变的世界,关心变化的中国与世界。 林文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应当如何’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当今世界面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了新的时代命题,要求人文社会科学做出新的回答。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扎根于时代的脉络之中,以勇于探索的精神回答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前沿性研究引领学科发展。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关切,发出时代声音,才能更好指导社会实践,进一步彰显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与意义,使其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这方面,学术史上的“魁阁时代”可以给我们诸多启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吴文藻、费孝通、许烺光、陶云逵等一批学者齐聚云南,在边疆开创了中国社会学,铸就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魁阁时代”,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同时,魁阁学人始终把自己的学术研究融入时代之中,坚持知行合一,把文章写在了中国大地上。那个时代虽已离我们远去,但它留下的大批学术精品和魁阁精神却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时代激荡下焕发生机与活力。 3、打破壁垒,着力推进融合教育 光明智库:现代教学分科在越来越专业化、细分化的同时,交叉化、融合化的趋向也越来越明确。如何看待这种“分分合合”? 王博:由知识和学术分工而来的学科分化,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进步和对于世界的精细认知。对局部和细节的研究越深入,对学术整体性视野的需求也就越强烈,跨学科的综合协同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 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反映了目前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数字人文就是近年来新兴的文理交叉领域,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专家与人文领域的研究者合作,使数字仓储、文本挖掘、数字图书馆、虚拟现实、信息可视化等信息技术在人文领域得到应用,为传统的人文研究和教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林文勋:新文科的显著特征就是交叉融合,融合就是互动、创新和突破。推进新文科建设,关键就是要打破院系专业之间、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之间的壁垒。因此,要着力推进融合教育,把教书和育人有机融合在一起,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努力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跨学科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既要考虑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又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立足时代培养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