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第1036个夜晚:别了,天宫二号(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第1036个夜晚:别了,天宫二号(3)

  珠江三角洲有企业偷偷排污,排污口“打”在水面之下,现有技术手段便很难发现这一问题。天宫一号却可以,它身上携带的高光谱成像仪,能够敏锐察觉1摄氏度以内的温度变化。相关部门于是找上门来,通过天宫一号获取的数据对该区域进行水温的热变化监测和分析,很快便捕捉到了“隐藏”起来的排污口。

  相比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携带了更为高端的对地观测实验设备,将会收集海量的观测数据,其“数据力”不言自明。

  当李轩准备起身离开时,他一般还会被问到:“这些数据……收费吗?”

  的确,很少有人能理解免费的、公益的,而且还是有用的、大有可为的东西,竟然会被主动送上门来。

  “天下并没有免费的午餐,套用时下流行的话说,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李盛阳说,“国家花了那么多钱,打造载人航天这样一个技术先进、让人自豪的大工程,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推广这个数据!”

  当天宫二号绕着地球转了一圈又一圈,地球上包括李轩在内的3位85后,则拿着这一轨又一轨新鲜出炉的太空数据,奔向国内任何一个可能被敲开的应用大门。

  截至目前,工程信息团队已将15家部委、17家研究所、36家高校发展成他们的“公益客户”,这些单位已使用天宫二号数据在海洋与海岸带监测、湖泊监测、农作物分布提取、生态环境监测、土地利用和大气环境探测等领域开展应用研究。

  “没有考虑过值不值,说大点,是使命感,说小点,是成就感。”李轩告诉记者,看着那一个个来自太空的数据应用到各个领域,就仿佛自己也在这个领域做了些许的贡献。

  设想了无数种“告别”最后还是选择了这种方式

  金山曾设想过无数种方式,来和天宫二号“告别”。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时,说起这些他突然楞了一下,“还是会伤感,毕竟,从这一天起,大屏幕上的时间就永远定格在那里了。”

  在团队工作群里,30岁的工程师张健敲出一行字:强烈要求陪天二(指天宫二号,记者注)走完最后一场,安排一天值守!”

  随后,团队成员纷纷接龙“+1”,争着抢着要在最后一个月值班,“我们都愿意陪天宫二号走完最后一程!”

  团队里的年轻人开始商量着,在最后一天做点什么。这些计算机应用、通信、自动化等专业出身的理工生,在天宫二号“谢幕”之际,琢磨着一个平时很少考虑的词:仪式感。

  “至少来一张合影!”张建说完,大家噗呲一笑,收到一句善意的讥讽,“能不能来点有创意的!”

  30岁的工程师刘云飞,则真的要和自己参与研发的空间实验室地面数据处理与服务系统来一张合影。正是这台设备,让来自天宫二号的电子信号、实验数据,转化成科学家、政府官员能看明白的图片或视频。

  他说:“这很有意义”。

  事实上,在过去1000多天里,这支平均年龄不过30来岁的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团队,曾不止一次地经历过“生死离别”:2017年9月22日18时左右,天舟一号在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及后续拓展试验后,受控离轨再入大气层;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

  只不过如今迎来的,是陪伴他们时日最久的天宫二号。

  最后,金山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申请了视频直播信号,通过这条信号,他们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有效载荷运控大厅就能看到天宫二号“回家”的整个过程。

  张建说自己举双手同意,“看看这个过程,可能就是最完美的‘告别’!”他说,3年前,天宫二号发射时,团队里几乎所有人就都在大厅里看着它出发,如今,在同样的地方,看着它回来,有始有终,这样最好。

  “天宫二号也‘回来’了,我们能不能休息一阵?”团队里不知谁提了一句,金山很快答道:“休息?空间站还等着呢……”

  按照他的说法,天宫一号的地面运控系统数据接收、处理速率是每秒钟100兆,天宫二号的是每秒180兆,而未来空间站的处理需求将是秒1.1Gbps——五六倍的跨越,极大的技术挑战。而这,只是空间应用系统支撑空间站建设的一小部分,十多个系统亟待研发搭建。

  按照规划,我国将于2020年也就是明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由此拉开属于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大幕。而它停留太空的时间,将不再以“天”来计。

  那将是3年、5年、10年,甚至更久。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