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第1036个夜晚:别了,天宫二号(2)
时间:2019-07-22 04:48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按照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吕从民的说法,1000多天过去,天宫二号一共在太空完成了14项物理学前沿科学、空间科学实验、空间应用与技术试验,是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历次任务中开展应用项目最多、最繁忙的一次任务——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的大名不虚。 走进有效载荷运控中心,就仿若走进一个大型的电子游戏厅,运控团队远程操作天宫二号里的科学实验或试验,则就像在太空运营一盘巨大的电子游戏。 金山用了3个“像”来形容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首先像人类的“大脑”一样,去合理调配各个科学实验的时间安排,确保任务合理;其次要像人类的“眼睛”一样,密切监视实验装置的健康状况,以及实验的进展情况,确保载荷安全;第三个就是像人类的“胳膊”一样,远程控制太空实验,确保实验效率确保载荷安全。 而这些实验或试验最直观的结果,就是数据——足足有58TB的数据。 “这个数量究竟是什么概念?”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工程信息中心主任李盛阳不止一次地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他所带领的工程信息团队,正是天宫二号海量数据的收集者、守护者和推广者。 如果换算为人们熟悉的高清电影,天宫二号在轨1000多天,就相当于一共传回了3万部2G大小的高清电影,平均每天传回30部,最多的时候,是50部。如果和天宫一号的数据量做个类比,后者所产生的对地观测数据存储量仅仅是数千部高清电影。 可别小看这些数据,这些来自几百公里外太空、数以亿万计的“0”“1”“0”“1”电子信号,穿过大气层来到工程信息中心的计算机上,就成了科学家最为珍视的“宝贝”。 天宫二号任务团队中的不少成员,至今都清晰地记得这个时间:2016年9月22日18时41分,这是天宫二号科学应用载荷正式开机的时刻。 那一晚,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有效载荷运控大厅、运控长期管理机房以及工程信息中心机房,迎来了众多来访者:屋子里挤满了穿“蓝大褂”的人,这些或头发花白,或戴着高度眼镜,或抱着实验报表而来的人,正是天宫二号科学应用载荷所对应的科学家。 他们都在等待一个结果。 此时,距离天宫二号发射升空已有一周时间。天宫二号所搭载的10余件科学仪器设备开机后,究竟是否工作,能否向地球正常传输实验结果等等,这些,都要靠传回来的第一批数据“说话”。 包括金山在内的有效载荷运控团队,包括李轩在内的工程信息团队,则都在现场严阵以待。 “第一轨的数据来了!” 李轩已记不清是谁喊出了这样一句,随后就是一阵嘈杂,四五个“脑袋”已挤在他的电脑屏幕前。有的把眼镜往鼻梁上扶了扶,有的干脆取下来,直接肉眼上阵,紧贴屏幕查看数据情况。 “既激动,又紧张!”李轩第一次见到属于科学家的“集体兴奋”。 后来,他才知道,这些科学家已经为此准备了七八年,从最初的载荷遴选“过五关斩六将”,到后来的火箭一飞冲天,每个节点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忐忑和等待中度过。 如今,随着天宫二号回到地球,国际上首台在轨运行冷原子钟精度突破“3000万年误差小于1秒”等科研成果陆续揭晓,来自太空的实验或试验数据也一一转化为人类探索征程上的一道又一道“丰碑”。 而这样的“丰碑”,还有望继续书写下去。 7月19日这天过后,中国在太空历时1000多天积累下来的海量数据,就将保存在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一间“半个篮球场”大小的数据机房里,并时刻准备着诞生下一座“丰碑”。 不能浪费天上的每一刻也不能锁在柜子里 “如果只是密封在计算机里,或锁在柜子里,那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说起这些实验或试验数据,李盛阳按捺不住激动,这些数据就是对“发展载人航天对普通百姓生活究竟有何意义”最直接的回答。 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可用于资源环境遥感应用、大气遥感应用、海洋与湖泊遥感应用、灾害监测、农业监测、林业资源监测,等等。 于是,当天宫二号还在太空遨游之时,李盛阳就派出了“推销团队”奔向全国各地,国家部委、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皆是他们的目的地,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属于天宫二号,属于载人航天工程的“数据力”。 李轩就是“推销员”之一。2017年的一天,他来到西南地区一所985高校,还没等他开口,这所高校的老师便问,“天宫上的数据,能有啥用?” 在后来10多次的“推销”经历中,这样的问题成了家常便饭。 李轩也找到了一些得心应手的答案,比如那个有关天宫一号的经典案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