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控离轨(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控离轨(2)

  朱枞鹏介绍,“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设计在轨寿命两年,目前在轨飞行已超过1000天。尽管已超期服役1年多,但平台及载荷功能正常、状态良好,所携带的推进剂仍很充足,可以继续支持其在轨飞行数年。

  让“天宫二号”主动“退休”,是为了“万无一失”。随着超期服役时间的不断增加,“天宫二号”的在轨可靠性会有所下降,一旦出现在轨异常,处于近地轨道失控状态的“天宫二号”,会逐渐下落。坠入大气层后,一些高熔点材料有可能不会完全烧蚀,少量残骸会落到地面,危及地面人员安全。“天宫二号”在状态尚佳的时候选择主动离轨,就是为了彻底消除这一隐患,用百分百稳妥、安全的方式履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天宫二号”受控离轨意义重大。在地球周围,直径大于10厘米的空间碎片已超过2万个,一般来说,10厘米以上的空间碎片,无论其撞击到哪个航天器都是灭顶之灾。太空中遍布着太空垃圾,经常让驰骋的航天器不得不变道、避障。主动销毁航天器已经成为国际上一个共同的追求。

  残骸落入南太平洋系“航天器坟场”

  “天宫二号”残骸的归宿与“天宫一号”、“天舟一号”相同,都是南太平洋。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二号”剩余的少量残骸,将落入西经160度~90度、南纬30度~45度范围内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这是国际通行做法。运行在近地轨道的大型航天器退役后,各国通行方案都是让其受控坠落到南太平洋深海区。此处四面与陆地距离都超过2000公里,也被称为“航天器坟场”。

  航天专家、“小火箭”微信公众号创始人邢强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这片区域不仅没有人类活动,而且由于洋流影响,海洋生物也很少,不会对生态造成太大破坏。

  释疑1

  航天器坠落砸到人的概率有多大?

  50余年来,从未有人受到再入航天器残骸的伤害

  最近50余年来,大约有15000吨以上的航天器残骸落回地球,从未伤害到人口密集地区的居民。NASA统计数据表明,仅2014年就有超过600个失效卫星、废弃火箭末级和其他碎片再入地球大气,总质量超过100吨,但没有收到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报告。

  历史上,确实有过航天器残骸坠落大地,1979年美国“天空实验室1号”坠落,最终坠落位置与预测偏离较远。原计划降落在南非开普敦以南1300公里的海洋中,但碎片最终陨落至南印度洋海面和澳大利亚西部沙漠地区。

  “天空实验室1号”是以部分可控的方式坠落的,完全受控再入的航天器,能更精准地坠落到安全地区。

  去年,我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因为正式终止数据服务,与地面失去了数据联系,以无控方式再入。邢强从2016年开始跟踪计算“天宫一号”轨道,根据计算结果,“天宫一号”残骸坠入海洋的几率一直在90%上下浮动。

  由于其运行在约南北纬43°之间范围内,根据其轨道经过地方的海洋与陆地面积比初步判断,再依据近地点和远地点参数推算出这一数据。最终,“天宫一号”安全坠落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

  释疑2

  “天宫二号”陨落有何新意?

  探索优化技术,为广泛推广航天器主动离轨提供支撑

  记者从“天宫二号”研制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悉,“天宫二号”受控离轨,为我国广泛推广航天器主动离轨技术提供了支撑。

  五院专家表示,因为要不断调整姿态和速度,航天器在离轨过程中要耗费不少燃料。如果受控离轨方案不断优化,尽可能少地消耗燃料,对于中、高轨的航天器应用价值很大,对于探索经济、和谐、绿色、环保的空间事业发展道路意义重大。

  据悉,此次“天宫二号”受控离轨对此进行了技术探索。五院“天宫二号”飞控团队将充分研究、挖掘此次离轨数据,进一步优化受控离轨技术。

  ■ 对话

  “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

  不愿割舍,但为了安全必须告别

  “天宫二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告诉记者,无论从团队感情还是航天器在轨发挥的重要性来看,他们都不愿与“天宫二号”分离,但安全起见,必须进行主动离轨。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