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重构人才生态链成新课题(3)
时间:2019-07-14 09:29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新职业的不断涌现,要求我们的教育部门必须有前瞻眼光,要紧贴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与方向。”赵永乐说,“新职业信息的发布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改革,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和企业生产实际相适应,促进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提升,实现人才培养培训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根据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共有96所高校新增备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101所高校新增备案“机器人工程”专业。在职业教育领域,从2019年年初公布的2019年高职专业设置备案结果看,备案开设高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学校399所,“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207所,“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498所,“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568所,“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209所,“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76所。 “目前,我国新职业人群受教育水平良莠不齐,职业上升通道不明晰,这制约着新职业人群的可持续发展。”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郭盛表示,“亟待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大军。同时,要加快职业认证体系,不断提升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大力推进工作流程的标准化。” “要加强新职业宣传教育,提高新职业的社会认知度。”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汪怿强调,目前社会上对新职业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应通过典型案例的宣传,提升社会知晓度,助推新职业人才体系建设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延伸阅读 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 建立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的重要内容。1999年,我国颁布了首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共收录了1838个职业。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大众创业创新,社会上涌现出许多新业态,亟待在国家层面上予以认可规范,新职业信息发布制度应运而生。首次新职业信息发布工作始于2004年,至2009年,累计发布了12批次120多个新职业。2010年后,国家启动了大典修订工作。2015年7月,颁布了2015年版大典。2015年版大典颁布近4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滋生孕育出新职业。2019年4月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 (本报记者 罗旭)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航运业如何加速前行 破解产能运力过剩难题
- 下一篇:百名红军用生命捍卫人民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