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提升治理效能(2)
时间:2019-07-13 20:16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科学完备的国家治理体系有利于实现执政党、国家和人民的良性互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和国家机构履职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国家治理能力的高低。当前,我国国家治理所面临的经济形势、社会结构和文化思潮等与过去相比均发生一定程度变化,中央和地方各级各类机构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创新治理理念、明确职能属性、提高工作效率。一年多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顺利推进,表明我国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价值观念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发生了适应性转变。 着力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所面临的环境、任务和挑战是不断变化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变迁,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各类机构与时俱进,通过更加流畅的制度运转及时处理各项事务,解决突出矛盾问题、防范风险挑战。 着力构建开放化的国家治理体系。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深刻调整,对我国的国家治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落实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竞争。 着力构建法治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此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协调”,既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机构改革,又通过机构改革深化法治发展,从而为国家治理体系注入了法治理念,有助于提升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关键保障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与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息息相关。在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党不仅是改革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党的自身组织机构也是改革的核心领域和重要内容。此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涉及党中央机构改革、全国人大机构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全国政协机构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跨军地改革、群团组织改革、地方机构改革等多个方面,改革涵盖领域广泛、利益主体众多、涉及问题复杂,因此必须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与推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始终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利于增强广大党员投身改革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带动全体公职人员为实现改革既定目标不懈努力,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工作落实。 强化公共权力监督。中国共产党是国家的坚强领导核心,公权力的监督最重要的是党内监督。全面从严治党在强化党内监督举措的同时,实现了党内权力监督向国家权力监督的自然延展,有利于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强化对公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加快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树立正确价值理念。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广大党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广大党员乃至全体公职人员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持续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促使各级公权力主体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对权力运行模式和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的同时,也形塑了党和国家各级机构的组织成员。 价值导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各类机构的职责所在。在党和国家机构体系中,无论是负责顶层设计的中央机构,还是具体执行政策的地方机构,在本质上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共权力机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机构中出现组织架构庞杂、办事流程烦琐、业务处理低效等突出问题,这既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改革目标相悖,更易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对公权力主体的不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