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井冈山和延安脱贫启示录(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革命老区井冈山和延安脱贫启示录(2)

  1784名干部驻村担任第一书记,1546个驻村工作队直插一线,3.74万名干部开展联户包扶……在延安,告别绝对贫困后,干部们没有松口气,仍扎根于山山峁峁之间。

  “党的领导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制胜法宝。”延安市委负责人说,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革命先辈,才能继续一往无前。

  永远的使命: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数十年来,井冈山市从“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只有5条羊肠小道的穷乡僻壤起步,建成了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延安市的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66%,从沟壑纵横、生态脆弱、“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变成了国家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

  沧桑巨变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和气魄。

  每天,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都会迎来许多游客。

  这里是井冈山斗争时期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黄洋界保卫战的发生地。90多年前,敌人以近6000人的兵力来犯,妄图一举打开根据地的大门。此时,保卫黄洋界的是红军31团的两个连,不足300人,且武器弹药匮乏。

  “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红军为什么能够赢得这场战斗?”不少游客问。

  “答案就在于党和红军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充分发动群众,筑成了一道不可战胜的铜墙铁壁。”讲解员张鑫回答道。

  无论时光流转,始终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共产党人不变的本色。

  延安宜川县云岩镇庄头村的王建峰一度灰心丧气。中年丧妻、住在老旧的窑洞里,还要供两个女儿上大学,生活的重负将这个汉子压得喘不过气来。镇党委书记马伟伟第一次上门,他“几盆冷水”就泼了上去:“穷了半辈子,谁也没办法,你回去吧!”

  3年后,记者再见王建峰,已是在他家的新房内。在马伟伟耐心地帮扶下,王建峰的两个女儿得到教育扶贫资助,顺利完成学业。靠着政府提供的3.58万元帮扶资金,他盖起了3间砖瓦房。镇里联系技术员手把手指导果园管理,找来客商上门收果。马伟伟还帮王建峰找工作,这位曾经的“金牌厨师”再次上岗。

  “如果不是党员干部们一次次上门帮我解决困难,我咋能过上这样的光景!”如今的王建峰扬起了信心的风帆。他说,党和政府给了太多太多,剩下的,就得靠自己的奋斗!

  千里之外,与王建峰素不相识的吴云月,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在井冈山茅坪乡坝上村,吴云月一大早便起床准备“红军餐”。早年丧偶后,她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成人。后来,乘着脱贫攻坚的春风,她积极参与村里“红军的一天”培训接待,去年纯收入达1.5万元。

  每当干部走访,吴云月总是这样乐呵呵说道:党和政府给了我那么多帮助,但我不能什么都指望政府,自己也得努力才行!

  “党员帮、群众干,脱贫致富能实现。”在井冈山和延安,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甘苦,一起用汗水浇灌出了红彤彤的光景。

  从泰井高速出口进入井冈山的道路两旁,九丰农业博览园、灵芝产业园、九黄桃合作社、猕猴桃基地等依次铺开,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带渐成规模。

  这里的老表们说,过去井冈山的干部最爱问三个问题:GDP增加多少、财政收入实现多少、固定资产投资了多少。现在成了“新三问”:村集体经济收入如何、农民人均纯收入如何、贫困发生率如何。

  考虑问题的角度变了,不变的是一切为了群众的真挚情怀。

  “牢牢依靠人民,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老区脱贫的重要启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王涛说,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带领老区人民群众啃下了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

  信仰的力量:既是精神家园,更是美丽幸福家园

  行走在井冈山,人们常会看到一群身着红军服、头戴红军帽的人,在蜿蜒山路上有序行军,在烈士墓前深情缅怀……许多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说,在井冈山,他们感受到一次次心灵的震撼,经历了一番番精神的洗礼。

  来自航天九院一六五厂的一位学员说:“90多年前,正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才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战胜一切困难。今天,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理想信念依然是照亮前路的灯、把准航向的舵。”

  凤凰山的窑洞外、杨家岭的党旗下、为人民服务广场张思德烈士的雕像前……同样的心声也在延安激荡。

  这是一个颇为特殊的课堂。延川县永坪镇赵家河村的知青林下,来自陕西各地的48名“80后”处级干部正在学习充电。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