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与火中锻铸忠诚(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在血与火中锻铸忠诚(2)

  “我看党为平民谋事就是好。即使砍我脑袋,我也要参加共产党。”这是杨培森在学会唱《国际歌》后对张佐臣说的。张佐臣早年在上海杨树浦日商大康纱厂做工,是该厂工会的最早组织者。1924年,刚满18岁的张佐臣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张佐臣被组织派到浦东工作。面对比自己年轻近20岁的张佐臣,杨培森心怀敬仰,与之成为忘年交。一天,张佐臣在开会时教大家唱《国际歌》,这一场景深深打动了杨培森,使他感到情绪激昂、充满干劲,很快学会了这首歌。由此,杨培森也对党产生了无限向往,找到张佐臣表明入党的心意。不久后,杨培森在张佐臣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后,阮啸仙接受党组织派遣,先后赴莫斯科、天津、内蒙古、辽宁、上海、沈阳等地从事革命工作。其间,阮啸仙常对同志们说:“革命处于低潮,仍要充满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哪怕是最困难的时候,仍要与党保持一致。”

  “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

  王荷波40岁生日时,工友们送他一块大红匾,匾上有“品重柱石”四个鎏金大字。

  作为工人运动的领导人,王荷波始终保持着工人阶级的本色。和其他工人一样,他身负养家糊口的责任,每天要做10多个小时的体力活。下班后,还要处理工会的各项事务,经常忙到深夜。由于工作劳累,加之生活贫困、营养不良,王荷波的身体日渐消瘦,妻子为他担心,工友们劝他注意休息。但是,王荷波全然不顾,依旧为工人的利益日夜奔忙。

  凭借大公无私的品质、乐于助人的性格和真心实意为工人办事的行动,王荷波赢得了工人们的尊重和信任,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王大哥”。

  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

  杨匏安在杨家祠东厢阁楼写下的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使其成为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为当时开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也为广东共产党组织的诞生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

  从五四运动中,杨匏安看到青年学生的潜力,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他们的头脑。1922年2月26日,广东青年团创办《青年周刊》,杨匏安撰写了创刊《宣言》。他不仅向读者宣告“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还初步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联系起来,提出我国革命除了应注重劳工运动之外,“尤其注重的是农民运动”,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生产的大部分都是出自农民汗血”,同时号召学生、妇女和军队,同青年团员携手革命。

  大革命运动中,蔡以忱是湖北教育界“一最活跃最有作用的人物”。1925年,蔡以忱与同志一起创办了崇实中学。开办学校的目的之一,是以教书作为掩护,更好地开展斗争,从事革命工作。当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期间,有部分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校里的革命气氛日益浓厚,蔡以忱也将培养革命力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

  蔡以忱亲自创作了一首校歌激励他的学生,“红日东升,革命青年,爱惜革命光阴。日常学问,在革命旗帜下,以求友声。求自由,求平等,要奋斗,要牺牲……”

  1927年2月,杨培森因积极带领工人群众参加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的斗争,被英商老板开除。在筹备第三次武装起义之时,杨培森打起了自己一家人仅有的一点田产的主意。家里原本就生活困苦,日子全靠七八亩田支撑。但是,为了给武装起义购买枪支,杨培森还是毫不犹豫地把地卖掉,把钱捐了出来。起义爆发后,杨培森亲自带领工人纠察队攻占了浦东警察署,夺取了俞家庙军营,缴获了一批马匹和枪支,并严惩了日华纱厂的恶霸工头和帝国主义走狗。为此,浦东地区的群众特地给杨培森送去了一块匾,以示感谢。

  “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

  “为官廉洁,家境清贫”,这是周恩来对杨匏安的评价。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杨匏安身居国民党要职,很多亲戚朋友上门求差。但是,杨匏安坚持用人唯贤,不肯徇私滥任,不收受任何礼金礼品,不为亲朋故旧说情,保持着廉洁朴素的作风。当时,杨匏安从国民党那里能领到很高的薪金,但是大部分都被他作为党费上交给了共产党。

  省港大罢工期间,杨匏安管理大量钱财,却从未发生挪用贪占行为。有一天,他的孩子在存放过罢工捐款的麻袋里捡到一枚硬币,杨匏安发现后让他们立刻送回省港罢工委员会去。他严肃地说:“这是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过中秋时,有人给杨匏安家送了几盒月饼。杨匏安发现后,坚持要家人把月饼退了回去。他告诫家人:“我们不能做贪小便宜、不干不净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