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推新书《失踪表演》 棉棉希望可以停留在善里
时间:2019-07-02 15:00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时隔十年推大陆中文版新书《失踪表演》 还记得2000年出版的小说《糖》中,语言的速度与失控吗?还记得那其中所有的迷乱与诗意吗?《糖》让当时的年轻读者有一种眼前发黑的战栗,那是一种不曾有过的阅读快感,仅仅是捧起那本书,也仿佛加入了时代之列。读者们记住的是一个神奇的女子用《糖》点着了青春和欲望,让长久压抑的自我终于被释放。 棉棉,出生于上海,15岁开始写小说,她的作品及个人经历使她成为中国近二十年来最为另类的小说作家之一,文学作品被翻译成15种语言发行出版,主要文学作品《糖》《熊猫》;同时涉足于当代艺术、电子乐、电影领域,如音乐专辑《2012动中修行》等。 19年后,曾经轻狂年少的棉棉已经有了自己的女儿,并于近日推出了自己的最新作品《失踪表演》,这是她时隔十年出版的中文版新作。近日,棉棉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人到中年的棉棉,言语依旧很酷很先锋,但是夹杂了更多的睿智,时光没有消磨掉她的棱角,她依然是一个天才少女的样子。问她为何还能保持这么“酷”,棉棉说:“因为我没有在爱情中浪费掉全部的时光,我留了一点让我成为一个更酷的女性。” 时隔十年才出新作 是因为“写作已经变得非常非常奢侈了” 《失踪表演》首发于《收获》杂志2017年第3期,棉棉表示,“这是一次关于如何处理条件限制的痛苦而必要的写作。” 故事发生在上海以及一个个以坐标xxx、xxx为代号的地点。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没有具体的名字,他们分别被称为“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甚至男主人公“有可能是中国人也有可能是欧洲人”。而故事真正的主角也有可能是“男主人公”在上海的亲密朋友红——一位从14岁就开始写小说的上海作家——也是棉棉的成名作《糖》中的主人公——红。 这是一部描写恐惧的作品,它带出了一种新型“市中心人类”,他们“一律在拯救者和怪兽之间转换”。这也是一部描写上海夜晚的灵魂的作品——这个独特的灵魂奇迹般地与棉棉的文学(虚构)观互为映照。 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才出版新作,棉棉坦言现在“写作已经变得非常非常奢侈了”,她说虽然一直在思考写作,但是也在忙于做其他的事情:“还有就是我的想法比较先锋,不太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编辑。我一直在做与各种文化艺术有关的工作和项目,希望在有创意的同时也能有收入。但是人跟人之间的信任和沟通还是很不容易的。” 棉棉表示,《失踪表演》是作为比较重要的长篇来准备和写的,“准备了很多资料,甚至想过出版这些资料——作为附录的部分来呈现。但是在小说部分,我想以最干燥的文字照亮我和人物内在的黑暗。如果一行字可以达到这个效果的,我应该不会用两行字。写作再也承担不了任何写作以外的任务了。” 现在再看《糖》把自己吓坏了,不是自传, 也没有赛宁这个人 《糖》是棉棉的长篇小说,围绕着“自由和选择”这一话题,叙述了一个“问题女孩”红和她在青春迷途中邂逅的几个同样有“问题”的少男少女的关于成长的故事:叛逆的女孩红因受好友死亡的打击辍学。在一个舞厅里认识了她的最爱——一个叫赛宁的华侨男孩。于是她爱他所爱,她爱摇滚。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呼吸一起沉沦,不断地分离又一起。 因为要把《糖》改编成电影,所以,棉棉自己又看了这部小说,“真的被自己吓到了”。 长江文艺出版社这次除了推出《失踪表演》外,还再版了《糖》,并做了修订。棉棉表示,是自己要改的,并非出版社要求:“我那时太年轻了,有时候,比如说像大卫·芬奇的电影,他会故意让观众看得很不适、很不舒服。我觉得原版的《糖》确实有这种让人坐立不安的东西,但我当时自己并不知道。” 不过,棉棉也表示要理解那个年代,理解那时年轻的她:“《糖》是在1999年写完的,真的是20年之前了。我曾经问过《教父》第二季的一个制片人《糖》给他什么感觉,他说看《糖》之前,觉得中国人不是这么说话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糖》之前,人跟人之间在文学作品里不是这样说话的。就像所有的年轻作家的第一个作品一样,会把很多的野心想法放到这个作品里,我把这个故事写得像一个自传一样,其实它不是我的自传,赛宁也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我觉得特别重要。它是一个很有计划很有策略地想让自己一鸣惊人的行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