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人生造就文学梦 用笔抒发爱国心家乡情
时间:2019-07-01 18:08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著名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黄药眠: 黄药眠(右二)与朋友、老师们。 本栏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我爱祖国,也爱祖国大自然的风景。”“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瞭望故乡。”……黄药眠在他的散文《祖国山川颂》中如是写到。 黄药眠,原名黃访、黃恍,“药眠”是他的笔名。他以诗人、教授和文艺理论家著称于世,在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享誉国内外。他同时也是积极投身革命的战士,是许多重大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他著有散文集《美丽的黑海》、《动荡——我所经历的半个世纪》、《黄药眠散文集》、论文集《批判集》等。 他的一生动荡而充满传奇色彩,正因为丰富的经历,让他的文字充满诗意、富含激情。在抗战时期,他创造了大量饱含悲愤之情的诗歌,对民众的抗战热情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在他的指导下,学校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个文艺理论教研室。 尽管命运多灾多难,但他用自己优美的诗句和散文热情歌颂祖国、党和人民,从未诉过苦道过怨,他说人生历经风风雨雨,说来也很自然。 ●张柳青 在书香世家长大 少年时期加入革命运动 “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 在梅州江北老城攀桂坊内,门逆周溪河而立,与东山书院隔河相望,状元桥与屋门口的道路相连,有一栋五堂两横两围殿堂式围龙屋,这是黄药眠的故居椿荫堂。 椿荫堂五个厅堂高于四周的房屋,与横屋之间的天井缩小到不到1米宽,横屋的高度和阔度与邻居差不多,远处眺望,周边的屋子以它的厅堂为中心,既形成了“鹤立鸡群”之势,又与周边融为一体。这种五堂结构在客家建筑中较为少见。 步入椿荫堂,一阵阵幽香飘来。“我们家族一直有养兰花的传统,代代不衰。”屋子的看守人黄先生说,椿荫堂内的天井都种着兰花,淡淡清香,仿佛告诉来人,这家人浓厚的书香气息。 在《黄药眠口述自传》里写到:“我的母亲是被人放在草堆里的弃婴。不晓得碰到什么好运气,被一位路过的女子看见了,把她抱回家去,准备作为她的‘等郞嫂’。”而关于他的亲生父亲,据这本书记载:“我的父亲是谁,我也不清楚。因为我母亲等来的‘郎’,是个白痴,后来他就到南洋去了,而且一去也就永无消息了。”后来母亲与黄氏再婚,便一直居住在椿荫堂。 黄药眠出生在1903年,他戏称自己:“诞生那天,肯定不会天上云中有什么隐约的仙乐奏鸣之声,屋上也不会有什么祥云缭绕,室内也不会有异香盈室。我就这样平平凡凡地赤条条地来到人间了。” 黄氏家族历来注重读书,拥有诗书传家的良好氛围,所以黄药眠从小便在书堆里长大。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很小时,家里就为他请来了教书先生,让他获得了对文学最初的认识,小学时他便已能读《唐传征东》《唐传征西》《三国演义》等书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彼时黄药眠仅8岁,从身边的人获得了许多关于孙中山先生闹革命的故事。少年时期,黄药眠就读于梅州中学。当时的校长黎贯十分热爱国家,时常声泪俱下地痛斥日本人的行径。黄药眠在自述中说,校长的演说“忍令国土沦于夷秋,相率中原豪杰还我山河”等句子,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 1919年“五四运动”时,中学一年级的黄药眠,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示威游行队伍中,并在中学三年级时加入了“岭东学生联合会梅县分会”,担任秘书,积极参加革命运动。 中学毕业后,黄药眠来到了广州高等师范学校(现中山大学)英语系读书。大学时期的黄药眠喜欢诗歌和哲学,他最佩服的是两个世人,一个是尼采,一个是泰戈尔。抱着澎湃的心情,黄药眠在大学期间读了许多文学作品,并开始学着写诗。 书写大量抗战诗歌 激发民众抗战热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