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不配合基层咋创新?八大难点致基层治理低效(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上级不配合基层咋创新?八大难点致基层治理低效(2)

  结果,乡镇干部硬着头皮上路执法。有司机质疑他们没有执法权,不让拦车和检查,双方起了争执。司机拍视频发到网上,产生负面舆情,县里追责下来,受处罚的是乡镇干部,本应承担牵头责任的公路局干部,反而平安无虞。

  在南方某贫困县的产业扶贫过程中,部分乡镇向县里和市里反映,产业扶贫推进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如果不顾客观实际强推硬上,可能导致产业发展失败或者产业过剩,建议向省、中央层面反映并调整思路。但是县和市里相关职能部门认为,在各地积极宣传成绩的背景下,自己去反映困难和问题,会对地方和自身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决定不往上反映。

  基层干部认为,原本县市一级拥有更多的行政资源,应当积极参与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但有的地方把任务全部往下推;下级有困难有问题,本应往上反映,但基于对自身政绩的考量,县市一级往往都选择性上报,有时甚至大事小报或瞒报。这导致本来应当是牵头协助基层解决问题、帮助上级及时了解基层困难的中间层,成了“隔绝层”“梗阻层”。一些问题由此长期得不到解决,非常容易形成“堰塞湖”,对稳定和发展带来较大影响。

  难点四

  “非常”滥用:非常反常,却成了日常

  “如果一周让我休息一天,能够陪陪家人,处理点自己的事,我的幸福指数能提高60%。”一名80后镇党委书记告诉半月谈记者,今年清明节,他所在的镇全员防火没有放假,节后上面又布置了一个“百日攻坚”活动,他们白天干活、晚上调度,连续一周多没有回家。

  除了加班成为常态,在基层,还有很多非常手段、非常方式常态化的现象。如:“非法施政”常态化,在没有执法权的情况下,基层干部长期充当着拆违、治污“排头兵”的角色,不少乡镇被告败诉后仍不得不坚持“非法施政”。

  还有一些地方患上了“亮点依赖症”“创新强迫症”,认为日常工作干得再好也是应该,非要玩点“花活儿”才算成绩,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源,不仅加大了基层负担,还可能忽视了主业和日常工作,引发群众不满。

  “非常反常,成了日常”的背后,往往存在治理评价标准的走偏和反常。在有的地方,加班成为常态,并不是活多得干不过来,而是领导认为这样才算认真工作。有的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领导的“创新期待”,整天琢磨怎么“造典型”“树样板”,原本应为百姓服务的普普通通的日常工作,屡次被要求“创新出彩”,陷入“创新陷阱”。

  一位乡镇干部举例说,上面让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本来应该各村齐头并进,可是有的乡镇把有限的资金、资源集中包装一两个村,其他村不管不问。县里非但没有批评这个乡镇,反而频频领着上级单位到包装的“花瓶村”观摩,对该乡镇的工作高度肯定,那些整体推进“正常干活儿”的乡镇却备受冷落。

  难点五

  担当走偏:做官有一套,做事缺办法

  中部某市去年开展黄标车治理,本是一件大好事,但上头出台的文件要求当年全部清理完毕,不然绩效考核排名扣分,最后演变成为一半以上的黄标车被假治理的闹剧。

  半月谈记者从部分县区了解到,这份文件完全是上级部门不考虑实际情况和乡土人情,不进行深入调研和听取基层情况,在办公室里凭借想象的美好愿望制定的。部分基层干部反映情况,希望能够调整,给予基层一定弹性,但上级最终没有听取这些来自基层的意见建议。

  最终,为了完成任务,部分基层不得不直接让交警队注销车辆,但车子实际上还在路上跑,成为黑车。而且,当地已经发生黑车出车祸事件,伤者无法得到合理赔偿,肇事者无法使用保险,因而变相成为政府掏腰包补偿。

  多地干部认为,长期以来,基于我国的行政体制,上级政府较多利用各种体制内的责任书、考核目标形式,对下一级政府进行考核,而下对上、社会公众对政府评价的机制性约束、激励却很少。在“对上负责”的责任体系下,治理中出现偏向做官逻辑而非做事逻辑也就见怪不怪了。

  中部某市推进产业扶贫,市领导要求加强典型示范引领,到了县里,领导就要求相关部门和乡镇尽快做出成果,打造成典型。具体实施的干部叫苦连天:“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有这个经验,有那个创新,其实更多是拿钱堆出来的,不具可复制可推广性。”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