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接诉即办”蹲点记 从有一办一到举一反三(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北京“接诉即办”蹲点记 从有一办一到举一反三(3)

  彭超:东直门街道情况比较复杂,老旧小区、高端小区、拆迁滞留区共存,其中的矛盾和诉求比较多样化,不过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于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有时候物业公司工作存在跑冒滴漏的情况,业委会对物业公司的服务不满,就会打电话投诉。其次是老旧小区物业失管,产权方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物业管理,老百姓的诉求就得不到满足。还有就是平房区、拆迁滞留区,基础设施老化,这些都是老百姓经常反映的问题。不仅是东直门街道,这些问题在其他街道甚至其他区也都普遍存在。

  北青报:对于这些问题,街道目前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去解决?

  彭超:其实我们现在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用街区化管理的形式,把全街道划分为6个街区,这6个街区又划分为34个网格,街道的机关干部全部下沉到网格,同时由街区长统筹调度街区内的12345案件投诉,由社区专员、网格长、街区长一同协调解决。街道大部制改革之后,“1+5+N” 的综合执法平台力量都纳入其中。街道解决不了的,就向区里吹哨。

  目前东城区对于“接诉即办”高度重视,还安排了急难险重专项资金,支持解决12345投诉。目前,街道的一些公共区域已经引进了物业公司,包括绿化、环卫,道路的巡视等等,有的小区也引进了物业管理,由政府兜底。此外,街道还利用“家园计划”,搜集居民需求,提前将问题在社区内化解。

  北青报:但是这些问题为什么长期存在没有得到解决?根源在哪里?

  彭超:就拿物业这个问题来说,街道专门成立了一个物业联盟,通过培训的形式,提高物业的管理水平。但既然业委会跟物业发生矛盾,物业公司肯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电梯没修好,居民就会打12345投诉,物业企业不尽责,意味着政府要背包袱。

  根源就在于权限没有真正下放到街道,物业企业的备案还在房管部门,街道对物业公司还没有管辖权,不能直接处罚。物业联盟只不过是一个自治组织,只能引导、说服教育,没有处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迫切期待赋予街道更多权力,实现对物业企业的考核、评价,从源头上让居民满意。

  北青报:实行“接诉即办”之后,对于基层来说是不是一个更大的考验?

  彭超:我所在的部门是街道网格中心,所有诉求都会在这里集中并分发出去,可以说整个街道都处于时刻运转的状态,因为居民的诉求是不分时间段的,一些紧急的情况两个小时就要反映,水电气热等特殊问题24小时就要解决,我们24小时值班,周末无休,对于街道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考验。

  现在考核机制也有所不同,以前是区级政府考核街道办,现在市里直接考核街乡镇,每个月市里都要开区委书记月度工作点评会,“接诉即办”排到后面的就要被点名,给我们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不过压力更是动力。

  北青报:您怎么看12345市民服务热线“接诉即办”数量逐年上升?

  彭超:12345热线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今年1月份到现在,虽然接到的投诉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大家都在打12345反映问题,但是这段时间里信访量只有4件,而在去年同期,这个数字大约是100多件。可以说,很多不稳定因素、社会矛盾都被12345热线给吸纳了过来,居民诉求满足了,就不会采取过激行为。不好解决的问题,我们有社区工作者、网格长、街区长去帮忙协调,居民生活的安全感自然就提高了。

  北青报:市委要求广大干部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您对此怎么看?

  彭超:对此我们有非常深刻的感触。以前是上级布置什么工作,我们就去做什么,现在是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以前只靠嘴上说要转作风,现在是通过为群众办一点一滴的事情,进一步拉近了群众的关系,干部都下沉到了一线去了。这也是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一个过程,我们所有工作都以居民的诉求为中心。原来是区里、市里出题,我们答题,现在是居民出卷子,我们答题,居民来判,做得好不好,不是行政领导说了算,而是居民说了算。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