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49:农村少年奋斗半生终成国家一级美术师
时间:2019-06-30 18:25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生于1949:“只要能让我画画,怎么都行”,农村少年终成国家一级美术师 也许你很少听过裴文奎这个名字,但是一定会被他奋斗的经历所打动。与共和国同龄的他,从一个穷苦人家的农村娃到如今的国家一级美术师,他的经历正和新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的历程相吻合。几十年来,他用画笔记录了自己生活的变化,也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的变迁。
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一年,裴文奎出生于山西南部小城侯马。从1949到2019,时光如流水,孩童变老者。回首往事,裴文奎说,他感恩时代进步。 农村少年爱上画画 1955年,6岁的裴文奎走出学校。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身处内陆乡村,少年裴文奎完全没有接触专业美术学习的机会。 好在这块土地底蕴深厚,孩子手中的连环画、端午节贴在门上的传统虎符、行走在乡间的皮影戏,这些民间元素成了他最初的文艺启蒙。 上世纪60年代初,裴文奎临近小学毕业。当时,整个国家都处于困难时期,全家人节衣缩食供应裴文奎上学。即便如此,留在他记忆中的饥饿依然深刻。 “每周回家一次,一口袋玉米面窝头、一瓶子咸菜就是一周的饭食。”裴文奎回忆道,学校食堂偶尔会做点“和子饭”,更多时候,他的饭菜就是白开水加窝头。 在那个饥饿的时代,不仅是学生生活困难,老师也是缺吃少穿。裴文奎说,放学后,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在收获过的红薯地里寻找漏网之鱼,借此果腹。即便如此,裴文奎依然痴迷绘画。 “在同学的白背心上画红星”“给语文课本配图”“悄悄地给老师画像”,整个初中阶段,裴文奎用这种原始、自发的创作完成了自我救赎。
1964年,裴文奎初中毕业。在考完数学、外语等科目后,临时接到通知的他拿着一支铅笔、一块橡皮,“画了一张脸盆上搭毛巾的画”,就在懵懂中成为山西省轻工业学校的美术专业学生。 时隔多年,裴文奎感慨,当时,从农村出来的我还是一张白纸,甚至连基本的素描、色彩也不甚了了。和城市同学相比,我的基础很差。但凭着一种痴迷热爱,他借助勤奋和付出弥补。
虽说学校免费供应食宿、教材,但有限的供给很难满足一个青年的必需。为了补充一些饭食、美术用品,裴文奎只能向父母伸手。 记忆中,每次离家返校,裴文奎都是一路委屈和羞愧。无奈之下,父母只能硬着头皮向邻居、亲友借钱,但在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谁家也没有“余粮”。很多时候,裴文奎都是拿着东挪西凑来的盘缠上路,但无论多难,他心中的火花始终没有熄灭。 正如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为理想甘愿忍受物质的匮乏。裴文奎说,“只要能让我画画,怎么都行”。 就在这窘迫、困苦中,裴文奎于1968年中专毕业。这一次,他被分配到地处塞外的怀仁县雁北陶瓷厂。按照当时的政策待遇,裴文奎每月只有三两食用油。在每月36斤的供应粮中,只有10%的是细粮。 “一盏矿灯看改革” 怀仁自古就是“北风卷地、黄沙漫天”的苦寒之地。在经历过最初的适应之后,裴文奎快速融入其中。画壁画、搞设计、做浮雕,凭着踏实和勤奋,裴文奎当上了“四个轱辘一转,给个县长都不换”的卡车司机。 不过,他的心始终是和绘画连在一起的。 外出运煤,他随身携带速写本。在别人装运煤炭的当口,他对着村庄、远山刷刷点点;出差途中,别人休息、消遣的时候,他带着速写本奋笔疾书。 10余年间,裴文奎已从一个学生娃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多面手。1976年,裴文奎从雁北陶瓷厂上调山西省陶瓷研究所。裴文奎说,他一度认为此生将为山西陶瓷事业奉献到底,但一次偶然机会让他重回艺术创作道路。
1985年,太原画院成立不久。一次偶然机会,画院负责人询问裴文奎是否有意到画院创作。彼时,36岁的裴文奎有多个人生选项。是去学校任教,还是待在山西省陶瓷研究所,抑或到太原画院做专职画家? 一番纠结之后,出于对绘画艺术的痴迷,裴文奎最终选择了太原画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