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何冀平:你这么年轻,哪来的剧本中的沧桑?(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对话何冀平:你这么年轻,哪来的剧本中的沧桑?(2)

  “他总是把艺术放在第一位,评判作品时从来不会把个人摆进去。”何冀平说,他对年轻一辈编剧的尊重,和对艺术的追求,影响着她所有的创作,影响了她一生。

  “人艺打下的根基,才使我能够在香港站住脚跟。”虽然只在北京人艺待了7年,但何冀平说,老艺术家们教的东西是影响一生的,可以说一辈子都不会走歪了。

《新白娘子传奇》海报

《新白娘子传奇》海报

  离京赴港

  1989年,《天下第一楼》公演的第二年,何冀平随家迁居香港。彼时,她已是北京炙手可热的编剧。但在香港,没人知道她。很多人为她惋惜:“一个离开了自己乡土文化的作家,她还可以做些什么?”

  《新龙门客栈》开始,何冀平走进香港影视圈,一个快节奏、商业气息浓厚的行业。那些年,她各种题材的剧本都写过,只要找来的,她觉得可以做的,没有的挑剔。这锻炼了她的本事和能力。

  《新白娘子传奇》找她时已经开拍了,加的20集剧本几乎是一天一集写出来的,然后用传真机传到现场拍摄。《楚留香传奇》演员郑少秋不满意剧本,不肯接,制作人临时找她修改。

《楚留香传奇》海报

《楚留香传奇》海报

  何冀平曾说,那时她手里总是好几个剧本同时进行,好像耍杂技,抛着三个球,哪个也不能掉下来。

  有人说,何冀平是商业和艺术结合最好的例子。但何冀平说,她从一开始就有商业化,从来没有反感过。《天下第一楼》为什么能演出30年?在她看来,商业的因素很大。“起码先好看,如果不好看的话,你也没办法把思想传达给别人。”

  德龄很像是香港的化身

  虽然写了那么多影视剧,但何冀平最迷恋的还是舞台。她犹记得曹禺的那句话:“戏散了,观众都走了,我竟然迷恋这空荡荡的舞台。”

  “我就是这样子,不管去到哪儿,我最想看的是舞台。”何冀平说,而在所有话剧作品中,她最看重两个作品,一个是在北京创作的《天下第一楼》,另一个是在香港写的《德龄与慈禧》。

何冀平和演员黄慧慈(出演德龄)

何冀平和演员黄慧慈(出演德龄)

  她并不喜欢清史,但唯独觉得德龄那段特别有意思,非常闪光和精彩。一个在深宫中的皇太后,一个在西方长大的女孩,这两个女人,一中一西,一尊一卑,一老一少,完全不同又惺惺相惜,怎么看都是戏。

  在何冀平眼中,德龄很像是香港的化身,是中国人,但在西方的生活方式中长大,有着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她认同黄仁宇的“大历史观”,不要把历史局限在每一个细节和人物上,而是从宏观出发。

  所以她强调,《德龄与慈禧》不是宫斗,也不是戏说。“现在某些宫廷剧里常有的那些,谁生孩子不生孩子的,不是不可以写,我不写那些。”

图为何冀平

图为何冀平

  1997年,何冀平受邀加入香港话剧团,第二年《德龄与慈禧》上演,在香港大受欢迎,奠定了她在剧坛的地位。有一年香港所有主流剧团轮番上演她的剧本,评论界称为“何冀平现象”。

  时隔20多年,《德龄与慈禧》有了大陆版,将在北京、上海演出。何冀平形容为“天时地利人和”,如同当下融合的电影市场,这部话剧集结了多方班底,除了演员江珊、黄慧慈、郑云龙、卢燕、濮存昕,还有香港话剧团和天津人艺。

  何冀平很期待,这算是《德龄与慈禧》在家乡的正式亮相。

图为何冀平

图为何冀平

  非典型女作家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写道:“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

  长大后,何冀平才渐渐明白这句话的内涵。不过,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似乎有些不同。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