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在排污?环渤海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排污口排查(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到底谁在排污?环渤海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排污口排查(3)

  每个行业都有特征污染物,根据污染物特点,找到排放主体。或者在上游倒入一些无害颜料,看到底从哪儿流出来,用“示踪”的方式找到排污者。

  上述执法局相关人士认为,不是所有排污口都需要溯源。有的排污口来源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谁排的,溯源简单。有的排污口一直有常规监测,排水不超标,溯源没有意义。难就难在雨污合流管,可能存在雨污不分、管道套管道的情况。

  原理上,这种情况可以依靠技术解决,比如探地雷达或者管道机器人。

  不过,现实往往更为复杂。有的管道年久失修、层层开发,由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管道设计也不精细。这种情况下,把高成本的管道机器人塞进去也白搭。此前曾有过案例,为了摸清复杂暗管分布,环保督察时掘地三尺,直接挖开看,不过,这属于实在没辙的破坏式方法。

  最终结果可能会出人意料。

  唐山组第19组组长赵肖说,排口数量以及污染物总排放量,跟之前掌握的数据可能存在很大差距。长期以来,对流量这块没有做过详细监测。而溯源,是掌握排放量的基础。

  他建议,溯源后要分类、分阶段治理。有排放标准的,必须纳入监管。养殖类等没有排放标准的,制定标准再纳入监管。按照功能,不同的职能部门“领走”自己的监管任务。

  溯源和整治不可分割,如果能从源头监管,某种意义上也不需要溯源。

  此次生态环境部牵头建立台账之后,溯源和整治将交给地方政府。

  宋鹭分析,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地市政府直接牵头,如果监管不到位,考核的是当地政府,跟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一样,强调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理念

  既往不咎着眼未来

  排查正在进行,地方官员有些坐不住了。

  有口皆查、应查尽查。通过管道、涵洞、沟渠等直接排放污染物的排口,或通过河流、溪流等间接向渤海排放污染物的排口,都在这次统计范围中。

  有可能地方上报排口数百个,最后统计数据成千上万。彻底排查后,实际入海排污口可能是过去掌握数据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些是否归咎于地方履职问题,予以追责?意见不一。

  官方的表态打消了地方疑虑。

  生态环境部认为,由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导致排污口暴增,不作为地方履职问题。

  换言之,过去的事情过去了,既往不咎。眼下主要着眼未来,重点是要建立底账、解决问题,及时化解消除历史遗留问题。不过,底数暴增后,地方管理者又开始焦虑,除了工业点源,还有农业面源,五花八门,如果未来全部纳入监管,工作量太大。

  虽然担心和焦虑,也有地方官员逐渐接受和理解。

  “这是好事儿啊!”唐山当地一位官员对排查行动比较认同,“问责不是目的,掌握底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置是真的。”

  李干杰曾定义过排污口的排查,排查时有一算一,把排污口全部排查出来,实行清单式管理,拉条挂账。

  意义

  为治理海域提供样本

  “海洋是万物的汇。”生态环境部海洋司相关负责人曾说,由于地势低,陆地上的排放,终将归于海洋。

  渤海作为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严峻。

  由于战略地位突出,我国选择在渤海打响海洋环境治理头炮。

  除了此次首批4个试点城市,环渤海三省一市还有9个城市需要摸底。按照计划,今年底前,环渤海所有城市将完成入海排污口排查和监测。

  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入海河流水质状况不容乐观,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

  近岸海域水质显示,上海和浙江近岸海域水质极差,天津近岸海域水质差。

  毋庸置疑,渤海的攻坚,将为其他海域环境治理提供样本。

  “每一步都不顺畅,啃了很多硬骨头。”一位排查人员说,渤海排查,没有一个成熟的技术路线和现场途径。

  赵肖信心十足,渤海攻坚可以提供一系列抓手和技术,清理整治并出台一系列新的技术规范。

  同时,渤海陆源和海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攻坚任务,通过此次“试炼”,终将推广到其他海域。

  换言之,我国海洋环境治理的方向和成效,将看渤海这一役。

  新京报记者 邓琦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