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在排污?环渤海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排污口排查(2)
时间:2019-06-29 00:46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根据4市海岸线长度及任务量,此次唐山安排了60个现场组,天津(滨海新区)40组,大连100组,烟台60组,合计260组。排查前,4市均先完成了无人机航测。 也就是说,无人机“飞”一遍后,通过图像解译,所有的疑似排污口点位都录入到现场排查APP中。排查人员再现场核查无人机提供的“疑似点位”。 遇阻 排查人员的纠结 现场排查启动后,排查组还是遇到了各种难题。 很多人纠结,排查到的口子有没有排水功能?到底算不算排污口? 25日上午,唐山市乐亭县滨海大道附近。前期无人机航测显示,此处有一疑似排污口。根据排查APP导航,唐山组第20组组员在一条小河沟里发现了一根水管。管口一半在水下。 “好像没有水流,我下去看看。”一位组员捡起一根木棍,从管口沿着水管戳,戳到一半,木棍触到水底,翻起黑色污泥。“这是个废弃的水管。” 由于丧失排水功能,排查名单中,这个疑似点位被抹去。 另一个疑似点位中,唐山组第20组组长秦星取出水质快速检测包。数分钟后,显示水质并不异常,因此,不需要上报后方采样组进行进一步取样。 最终,这个点位被证实属于具备排水功能的排口,组员们在排查APP中进行确认。 水质无异常,需要登记吗?不少组员疑惑,雨水口、养殖场换水口等在不在此次排查范围内? 唐山组第19组组长、生态环境部华南所高级工程师赵肖感触颇深,“一开始,大家对排污口的界定不一。不过后来我们意见统一,这次就是有口皆查,排不排污、排什么,不在此次排查范围内。” 今年1月11日至17日,赵肖参加了唐山黑岩子镇试验性排查。截至27日,赵肖这组现场核查疑似点位42处,核查后剔除11处,新增点位5处。 他回忆,黑岩子镇试验时,对每个口都采样,这次是快检之后再精确采样,极大提高了效率。 攻坚 高科技护航 还有一些难题亟待解决。 几天现场下来,排查人员发现有“三大难点”,首先是前期无人机航测点位难以找到。有的在桥下,人进不去。淤泥地、芦苇丛中又无法下脚。有的无人机能拍到的点位,人和车怎么都过不去。 判断也很难,虽然找到了疑似点位,但是分布在公路两侧或者两条沟中间,这到底算不算?现在没排水,是否代表以后也没排水? 由于此次排查需要把每个点位信息都录入专用APP,排污口的定位也难住了排查人员。比如养殖场,大大小小的水池,没有任何标志物,无法定位和命名。 在不同城市,会遇见不同难题。天津港口码头,起初设计时为了美观,不少排口十分隐蔽,难以找寻。烟台岛屿众多,大连海岸线很长。针对不同的城市特点,排查人员都要做足功课,没有一招制遍天下的方式。 关于疑惑,根据安排,排查人员可在APP中申请进一步详细排查。即通过无人机和人工核查之后,还有第三级排查——疑难点查缺补漏,保证排查范围全覆盖。 这次各市都安排了攻坚组。这组装备最强大,配备无人机、无人船、水下机器人、探地雷达等,专门解决排查中的“疑难杂症”。 生态环境部华南所海洋中心副主任杨静是唐山攻坚组组长,华南所是此次渤海排查的技术支撑单位之一。 这几天杨静一直在琢磨,之前是不是某些方面想得过于简单。“比如养殖场,我们之前没想到这么多,养殖场的排口,也不像预计中那么容易区分。” 杨静的团队这次都来到一线,试图在摸索中改进和优化整个排查技术体系。 有一点让人心急,高科技也不是无所不能。 前期在重庆等地试点时,无人机的航测准确率只有50%-80%。更多需要用“笨办法”,就是人工核实,尤其是桥下、树下、水下等隐蔽的排口。 在唐山港区,由于港口吨位太大,又没有吊机,无人船没法平稳放入水中。港区的排口基本在水下,无人机也看不到,这一区域基本成为盲区。 除了攻坚组,还有海洋组、岛屿组。这两组排查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需要涨潮的时候出海、靠岸。如果风浪太大、雾重,根本无法行船。 针对这些疑难点,在基本摸底之后会逐一排查,各个击破。第三级排查方式上会更精确,包括分析周边功能,比如属于人口还是工业集聚区等,以此判断排污类型和方式。 溯源 到底谁在排污 摸清排污口,只是第一步。除了“查”,还要监测和溯源,最终,是治理。 唐山组组长隆重觉得监测必不可少,贯穿整个治理过程。但最难的在于溯源,即一个排污口的水,究竟是谁排的。 一位排查人员感叹,这几天下来,光是找到之前无人机航测的疑似点位已经是一波三折,溯源“更让人头大”。 也不是没有办法。 生态环境部评估中心高级工程师宋鹭说,可以根据特征污染物、水流等,找到排水源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