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现代美的不倦开掘者(2)
时间:2019-06-28 09:57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东西馆之间的广场以美观的花岗石铺就。贝聿铭在它的中心部位铺上了他爱用的光滑的鹅卵石,并设置了一组美妙的建筑小品:喷泉、水幕和5个大小不一的三棱锥体(它们也是地下餐厅的天窗),恰似大海上的一群鲸鱼在奔逐。这组小品特别是那一组三棱锥体值得注意,它为十年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埋下伏笔。 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竣工后赢得一致好评。美国建筑师学会授予贝聿铭金奖。美国时任总统卡特发表评论,称贝聿铭为“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1983年国际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授予贝聿铭。该奖颁奖词称:“贝聿铭给予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始终关注他的建筑周边的环境,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他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诗一般的境界。”无疑,这个奖为贝聿铭的世界建筑大师地位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法国为疏解卢浮宫仓库里的无数稀世珍宝,为老展馆减负解危,决定扩建卢浮宫,以此作为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的献礼。经过众多设计方案的遴选和文化部长的建议,密特朗总统最后确定由贝聿铭来担纲设计,并亲自向他发出邀请。贝聿铭这位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论者深深懂得:卢浮宫作为艺术馆藏无与伦比,作为古典名建不可触碰。在这个由三面古典建筑围成的有限空间(俗称“拿破仑广场”)里,怎样获得扩建所需要的巨量的建筑面积呢?他面临的是一个极大的空间难题。 贝聿铭首先想到的是尊重卢浮宫的古典形象与尊严,把扩建的建筑空间引入地下。但它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入口或门面与“前辈”相处呢?现代建筑师的基本理念是:我既不重复前人的,也不重复他人的,甚至也不重复自己的;我的每一个设计都应该是我的“这一个”。这又使贝聿铭想到:用一种“反差”的审美原理来处理整个卢浮宫的空间难题势在必行,而且也是可取的。但用一个什么样的造型来体现这一美学诉求呢?而无论如何,作为扩建的卢浮宫的入口,它首先得与卢浮宫的馆藏内容相联系,这使设计师想到了金字塔,它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世界上最早、最重要的文物。而卢浮宫内来自金字塔周围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物,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恐怕是首屈一指的。这一灵感可以说是贝聿铭的神来之笔。 贝聿铭认为,这个“金字塔”应该是个美学光照下的几何形体的艺术造型,而不应该是真实金字塔的微缩;是以钢筋和玻璃为主角的精妙结构的“二重唱”,而不是任何混凝土的几何造型;这个结构既须体现出力学的高超,又应透露出美学的奥妙。那么玻璃的大小与厚度、钢筋的粗细与强度都在讲究之列。每块玻璃既不是圆形,也不是方形,而是菱形,这就使整个玻璃网格更加美观,更有灵气。经过贝聿铭的精心设计,确定玻璃金字塔的顶高21米,底宽34米。它的侧面和背面是喷水池,还有3个5米高的小金字塔(其雏形是前面提及的“三棱小锥体”)相护。它们一共占地约1000平方米,与卢浮宫原有建筑构成新的、具有反差审美效果的空间格局。这是技术与艺术、科学与美学高度结合的杰作。 作为入口门面的卢浮宫金字塔不仅呈现为地表的这部分,实际还包括地下的延续部分:当你乘旋梯步入地下一层,往右一看,约20步外出现一座敞亮的大厅,而接受第一视觉冲击的是一座倒立的巨大玻璃金字塔,其顶尖正对着地上的实体小金字塔的顶尖,二者相距仅约10厘米。贝聿铭又一次用了反差的艺术手法营造了一种“大与小”的诙谐效果和梦幻感觉。 这座出于天才构思的玻璃金字塔,标志着贝聿铭对建筑美的追求达到极致,也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其实在它成型以前,贝聿铭遭到了巴黎市民的怀疑、反对、嗤笑乃至谩骂,然而,在它竣工以后,当把它的“盖头”一揭,人们的欢呼声犹如大海的怒涛。人们固有的审美惰性经过新的审美对象的冲击,终于被打破了。这不啻是约一个半世纪以前雨果名剧《欧那尼》遭遇战的重演——它悍然违背古典主义规定的不能以下层人物为主人公的律条,首演时遭到由古典主义审美趣味培养出来的观众的一片倒彩。8年后当一字未改的《欧那尼》再现舞台时,却赢得一片喝彩。为什么?浪漫主义的审美风尚已经成气候了,它击退了陈旧的古典主义审美趣味。尽管早在19世纪末巴黎在许多方面就已经是现代主义思潮的滥觞,然而想不到在现代美这个领域,一个世纪以后巴黎人依然需要接受贝聿铭的启蒙,这也说明贝聿铭对现代主义的开掘有多深、有多广! 不同文化间优雅的摆渡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