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为培养时代新人奠基(2)
时间:2019-06-20 11:16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1个总体目标是:到2022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6个具体目标包括:一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二是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三是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基本完善;四是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建立;五是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六是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以上主要目标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讲话精神,体现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结合普通高中教育实际,突出育人关键环节,注重统筹谋划、系统设计。这些目标的达成能够有效保障育人方式改革取得实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第四个方面,关于《指导意见》的主要任务和改革措施。 《指导意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际,适应深化新课程改革和推进高考综合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行了整体设计。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改革任务: 第一,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突出德育时代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进一步完善德育体系。二是强化综合素质培养。针对育人薄弱环节,就改进科学文化教育、强化体育锻炼、加强美育工作、重视劳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目标措施和要求,着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三是拓宽实践渠道。健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建设一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和实践体验活动。四是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从城乡学校实际出发,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实施办法,客观真实、简洁有效记录学生突出表现,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 第二,优化课程实施。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目前已完成新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为实施好新课程新教材,《指导意见》提出了1个工作目标和两项具体措施。1个工作目标是: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两项具体措施是:一是健全新课程实施机制。组织开展国家级示范性培训和校长教师全员培训,并通过实施中西部贫困地区新课程专项培训和遴选新课程培训基地校、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等,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二是完善学校课程管理。加强课程实施监管和学分认定管理,落实好国家课程方案,确保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 第三,创新教学组织管理。一是有序推进选课走班。首先,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因地制宜、有序实施选课走班,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其次,指导学校制订选课走班指南,开发课程安排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另外,针对实施选课走班后学生管理难度加大,强化了任课教师责任,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加强走班教学班级管理和集体主义教育。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优化教学管理。针对一些学校存在的抢赶教学进度、超课标教学、日常测试频繁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范、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禁组织有偿补课、减少统考统测和日常测试,并强调了市、县监管责任。 第四,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从高中学生的特点看,这个年龄段正处在从未成年走向成年、初步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特殊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来看,学生在学习和考试方面面临更多的选择,都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对此,《指导意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注重指导实效。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指导,提高学生在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自主选择能力。二是加强能力建设。指导普通高中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明确指导机构,建立专兼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加强指导教师培训。三是健全指导机制。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和协同配合的指导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