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门挖出5000年前城河遗址 还原史前人类社会(2)
时间:2019-06-14 08:32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一座集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和大型墓葬区为一体的完整的史前古城面貌被正式揭露:城河遗址为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重要城址,面积约70万平方米,仅次于120万平方米的石家河城址,堪称长江中游史前的“二线城市”。 奇特的器物,还原五千年前聚落“盛景” 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文化发展的高峰,是长江流域文明起源的重要考古学见证,因最早发现于湖北荆门屈家岭和天门石家河而得名,存续年代分别为距今5300年至4600年、4600年至4000年左右。以石家河遗址为中心,迄今在长江中游已经发现至少17座史前城址,城河遗址就是其中之一。 城河城址位于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双村村十三组、龙垱村三组,城河及其支流分别从遗址西、南及东侧流经,于遗址东南方汇合。 位于后港镇的城河考古工作站是租借一家废弃的小酒店改成的,简陋而拥挤。一群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里面忙忙碌碌。他们的工作就是登记、整理、修复和研究从城河城址取出来的每一件文物,每一件器物、一截化石、一块残片,甚至每一抔从考古工地取回的泥土,都要登记编号、拍照、录档,然后开展整理、修复、保存和研究工作。 一张简易的案台、一盏明亮的台灯,一支小刀、一把刷子……文物修复工作者姚志辉端坐案台前,全神贯注对着一团黑乎乎的泥土“精雕细琢”。已经清理出来并进行修复的器物,一部分摆放在工作室的陈列架上。王家塝墓地几乎所有墓葬都有随葬陶器,少则数件,多则六十余件。陶器以泥质磨光黑陶居多,部分器类组合为首次发现。 “史前的器物非常原始,但是某些器物的功能或所揭示的使用理念,与现在人们的生活也有相近的地方。”彭小军指着一件甑比画着说,这件出土器物类似于“蒸锅”,而在现在的湖北荆门、天门一带恰巧流行吃蒸菜。这种“历史的巧合”常常带给枯燥的考古工作些许趣味。 一件形态奇异的、似有四个“耳朵”向外扩散的中型器物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件器物称为“四耳器”,发现于城内遗址的中心位置。荆门市博物馆的女考古工作者范晓佩回忆说:“刚发现这件器物时感觉很奇怪,因为我们发现的不是完整器,是一个个残片。这种东西不像口沿,也不像杯‘耳’。” 专家根据查询资料得知,四耳器属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的一种用于祭祀的器物,一般和同时发现的遍布“锯齿”的筒形器共同使用。由此也可看出,在城河古城里,曾经有着独特的原始祭祀场地和宗教仪式。 “长江中游地区在距今5000年前后,已出现文明曙光。”彭小军说,沙洋城河遗址揭示了长江中游史前聚落文明的基本面貌,弥补了江汉之间文明演进历程探索的薄弱环节。 神秘的合葬,让史前人类“开口说话” 2019年3月底,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宣布“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位列其中。这处闪耀着文明“曙光”的史前遗址,被认为“从内部聚落形态的角度揭示了屈家岭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北城垣外侧发现的王家塝墓地,“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缺乏史前大型墓发现的空白,对重新审视屈家岭文化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我们首先试掘了几个墓葬,大概有2.7米乘以1.7米,相对于新石器的墓葬规模来说已经很大了。”彭小军告诉记者,随着对王家塝墓地的进一步发掘,7座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葬依次揭露。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改变了屈家岭文化只见城址不见大型墓葬的现状。 独木棺作为古代丧葬仪式的一种重要的用具,此前被发现的数量较少。而在这处遗址中,考古界一直渴望而不可求的事情发生了。 城河王家塝墓地发现有类型丰富的独木棺痕迹,有的直径达1.5米,有的在棺内还设有隔板,隔板下面放置随葬器物,板上放置死者尸体。这是长江中游首次大规模发现史前独木棺,为了解当时葬具结构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物质支撑。 神秘的合葬也是前所未见。位于墓地中部的M112为同穴三室墓,三座墓室平行,南北向,中间以生土梁隔开。每个墓室内各埋葬一座独木棺,痕迹清晰。根据对棺内人骨的检测,三座墓室的主人都为成年男性,棺内棺外都有陶器、漆器、象牙器等丰富的随葬品,尤其是每座棺内都有一件大型石钺,似乎显示出墓主人特殊的身份。 就在这个神秘的“三室”墓旁,紧挨着一座“二室”墓M233,墓主人为两位女性。在她们的随葬品中,则主要有陶纺轮等器物。 “这是一个近似五联间的合葬墓,先葬着三个男人,后又下葬两个女人,这种葬俗前所未见。”彭小军说。 王家塝墓地的墓圹绝大多数墓坑为竖穴土坑墓,但有少量墓一侧略带“偏洞”,棺木一半嵌入偏洞之中。这也是十分罕见的一种埋葬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