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八宝山殡仪馆做主持:葬礼没有预演,也不(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医疗中心 >

我在八宝山殡仪馆做主持:葬礼没有预演,也不(3)

  老人在医院去世,遗容不太好,“张着嘴、头发凌乱、气管也被切开”。在八宝山殡仪馆,父母和亲戚们亲眼目睹董子毅的同事们为老人清洗、穿衣、化妆——从逝者沐浴间出来,“奶奶就跟睡着一样”。

  “这些事我爸爸、大爷、姑姑不一定都能做到,我八宝山的同事们做到了。”董子毅说,事后父母非常满意和折服,“对我工作的态度也彻底转为支持”。

  相比于两位师兄,1991年出生的游江南没有面临这些压力。

  2012年,她大学同学的男朋友出车祸去世。她到八宝山殡仪馆参加葬礼送别。

  “人这一辈子真是不知道你下一秒会怎么样。”小小年纪有了生死的感悟,游江南从北方工业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八宝山殡仪馆。

  “都觉得挺好的。”游江南说,知道她的工作后,朋友们并没有表现出异样,有时在附近古城上班的朋友还找她来蹭饭,“我们食堂的饭特好吃”。

  更多年轻逝者需要葬礼策划师

  不止董子毅和游江南,身为70后,靳中学和王静越来越感觉到现在的人们对待葬礼和死亡的态度正在转变。

  在靳中学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中学生的葬礼令他至今难忘。

  这个中学生的父母正在各自的事业高峰,一个独生子乖巧可爱、成绩优异,猝然夭折,让他们成为“失独”父母。

  这对父母与靳中学等葬礼策划师商量后,为孩子在八宝山殡仪馆东大厅办了一场主题葬礼。

  “我不想让这种情况在我孩子的同学中再发生。”他们把孩子的同学、朋友都请了过来,“我也想让这些孩子知道死亡之后父母是什么样的。”

  “像开了一个生日会。”靳中学说,有鲜花、有礼物,也有悲伤和痛哭。

  从2017年开始,东大厅的主题葬礼开始增多:2017年一个月一场,2018年每月有七八场,到了今年,每月大概稳定在10场。

  “以前这些主题葬礼集中在演艺界、体育界、科学教育界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身上。”王静说,现在有一半的服务对象是50岁以内的年轻逝者,为他们办葬礼的,有父母亲人,也有同事朋友。

  王静认为,年轻群体对殡葬仪式、生命文化的认知度远远高于高龄群体,“至少他们愿意静下心来花费精力和我们研究”,这本身就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对自身哀痛情绪的舒缓。

  清明前夕,王静带女儿去参观八宝山革命公墓,“去看看那些为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献出真实生命的人”。

  回到妈妈工作的东大厅,孩子问,“妈妈,这就是办葬礼的地方吗?有一天你也会躺在这里?”

  王静说:“是,如果妈妈去世了,你怎么做才会让妈妈不留遗憾,什么样的葬礼才能让妈妈愉快地走呢”?

  “我要自立,我要照顾好自己,好好地活着,妈妈才能够放心。”女儿回答。这让王静很欣慰。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