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上罕见的“赛龙舟”记录
时间:2019-06-06 15:35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北京历史上罕见的“赛龙舟”记录 圆明园“蓬岛瑶台”图 呼延云 端午节将至,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个传统节日的“标配”是两件事:吃粽子和赛龙舟。前者还好说,提起后者,恐怕绝大多数北京人都是一脸茫然:只在电视上见过,从没看过实况……事实上,笔者翻阅了大量明清史料,也只找到一条古代北京民间赛龙舟的记录,语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中的“里二泗”条目。里二泗村在通州张家湾附近,因为临着大运河,是故每年“五月朔至端阳日,于河内斗龙舟,夺锦标,香会纷纭,游人络绎”,独一无二的这一记录,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著名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在《燕京乡土记》中的结论:“北京没有大江大河,历来都没有龙舟竞渡的风俗。” 民间没有,“官家”却是有的,虽然记录甚少,但也因此,在旧时北京端午节的诸多活动中,显得别具一格。 一 耍青去:射柳赛马逛天坛 北京人管端午节叫“五月节”,据康熙年间的《大兴县志》记载,“是日少女须佩灵符,簪榴花,已嫁之女亦各归宁”,因此又称“女儿节”。别看今天的端午节只是“小长假”,在旧时,它可是与八月中秋、正月初一并称的“三大节”,相当重要。许是因为五月初五正值榴花照眼,新绿宜人,所以甭管多么“宅”的人,都喜欢外出走一走,正所谓“女儿节,女儿节,耍青去,送青回”。然而这一天“耍”什么,说出来花样可就多了。 首先是射柳。这个习俗起源于金代,《金史》上记载:“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一个人驰马做前导,后面一个人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者去者次之”,射柳的时候要敲鼓以助兴。这个活动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当时的内廷极兴射柳故事,而且起了个“走骠骑”的名字,也许是紫禁城里玩儿不过瘾的缘故,很多太监还请假外出跑到天坛去较量。 说到天坛,大约是北京人过端午节的首选胜地,《帝京景物略》上说:“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所谓毒,既是指蛇、蝎、蜈蚣、壁虎、蛤蟆这类的“毒物”,也是指随着暑热的到来各种因之而起的瘟疫。说是避毒,更像是野营,在树荫下席地而坐,饮酒作乐,虽说“避毒之地”有金鱼池、东松林、满井等处可供选择,但最美的依然是天坛,“于长垣之下,骋骑走繲,更入坛内神乐所前,摸壁赌墅,陈蔬肴,酌余酒,喧呼于夕阳芳树之下,竟日忘归”。 还有打马球,《日下旧闻考》写五月五日这一天,太子和诸王会在西华门举办盛大的马球比赛,参与者都是各衙门的官员,“咸用上等骏马,系以雉尾璎珞,萦缀镜铃,装饰如画”。开场后,一马前驰,把一个“大皮缝软球子”扔在地上,参加比赛者一拥而上,引马争骤,用长藤柄球杆击之,“而球子忽绰在球棒上,随马走如电,终不坠地,力捷而熟娴者,以球子挑剔跳掷于虚空中,而终不离球杖,然后打入球门,中者为胜”。 相比打马球,民间更喜欢的体育运动是赛马。地点就在永定门外迤南的官道上,《旧京风俗志》记:“大道两旁,各搭席棚两行,临时售卖茶点,凡参与赛马之主人眷属与参观者均列座茶棚,凭轼而观……若穷苦游客,无资品茶者,只可分立大道两旁,万头攒动,互相拥挤于火热骄阳之下。”这个赛马与西方赛马不同,不是较量谁的速度更快,而是以马与骑乘者的姿势的美观来定输赢,马要始终保持直走平行,骑乘者要在马背上平稳不动,方为上乘,会引来观众们的大声叫好,否则,驰骋不速,又姿势不良,“则观众冷笑而揶揄之,而车马主人等即羞赧无地”。 二 赛龙舟:竞渡无“竞”有原因 赛马一事,民间有,宫中亦有,《日下旧闻考》记载,这项活动于景山举行,“其制,一人骑马执旗于前,一人驰骑呈艺于马上,或上或下,或左右,腾掷矫捷,人马相得,如此者数百骑”。与永定门外的民间赛马不同,宫中的赛马更类于表演性质。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皇室的端午节不是五月初五这一天,而是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整整五天,而且过得相当讲究。以乾隆帝为例,要在帽子上扎艾草叶,腰间拴大小荷包,皇后和皇太后及宫中女眷头上戴五毒簪,宫内的墙上挂龙舟呈祥缂丝挂屏,瓶子里插五福五瑞花,就连各宫里的熏香都要换成以菖蒲根、茎为原料的。至于食物方面,绝对是粽子制霸,据乾隆十八年端午节膳单记载,乾隆帝膳桌上的粽子有一千二百七十六个,皇后桌子上是四百个,其他嫔妃、阿哥、公主什么的共摆六百五十个,吃粽子前还要用小角弓做游戏,射中哪只粽子就吃哪只,用膳时,皇帝自己喝菖蒲酒,赏众人雄黄酒,桌子上还摆满了桑葚、樱桃、茯苓等时令鲜果。 当然,最与众不同的活动,还是龙舟竞渡,只有在这里,才能看到北京极其罕见的“赛龙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