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京华烟云》,你对林语堂一无所知(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除了《京华烟云》,你对林语堂一无所知(3)

  作家东东枪在读过钱锁桥的《林语堂传》后感慨,“一生爱慕自由、追寻自由、捍卫自由的作家林语堂其实从未曾自由。”而钱锁桥觉得,林语堂有财务自由,也有学术言论自由,还能实践跨行搞发明创作,这个才是真正的自由。

  要说林语堂比较可惜的地方,钱锁桥认为是其后期在美国应该写出更好的作品,“不该写那些为市场而写的小说,但他要维持生计,是情有可原的。”林语堂投入十多万美元成本制造“明快打字机”,最后因无人投产而欠下大笔债务,甚至变卖了公寓。“他是一个自由人、自由作家,那就得先挣钱养活自己,这是基本的,而不是靠官方养活。”钱锁桥说。

  对于自由,林语堂始终认为,在中国的传统里有这一部分。他会举出晚明袁宏道、李贽做例子,再追溯,还有苏东坡。而林语堂在1947年完成的《苏东坡传》,被不少评论指出,将苏东坡塑造得太过完美。钱锁桥在写林语堂传记的过程中,理解林语堂的角度,“苏东坡对他来讲,是中国文化产生出来的一个最好的模板。而且这个模板,就是他写出来的这样的苏东坡。在他看来,苏东坡的精神是现代的、永存的,是在他身上得到的,就等于是延续的。这个就是自由精神。”

  钱锁桥向《中国新闻周刊》谈及,林语堂创立的《论语》杂志社的一位助手后来回忆,说起林语堂在40年代回国时到重庆,整天谈的是国际外交,根本不理解身处抗战的重庆的文人是怎么样的生活状况。而钱锁桥看来,“40年代,好多左翼包括巴金都写得凄惨兮兮的,但是林语堂不是。可以说他的视野不在这,他关注的是国际外交,这个是决定战争最关键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他是在前沿。”

  1940年2月,林语堂决定回国时,做过长久留下的打算。他在给华尔希的信件里讲,要“作为一个普通个人回国,在后方从事建设工作,仍然保持一个作家的自由……”他想过“在《大公报》开一个英文专栏”“用英文写个系列,叫做‘来自重庆的幽默’”。他也做了心理准备,“我想战时肯定管制更严,但我可以接受,一切为了战争。不管怎样,我也会用中文写作了……”

  只是,林语堂一家在“重庆大轰炸”时到达那里。之后,林语堂重新思考自己在战时中国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并就这个问题去信给宋美龄。三个月后,出于被动和主动的原因,他接受了“蒋介石侍卫室官员”的虚职头衔,回到美国。

  由于三十年身处海外,没有直接处于中国的环境中,晚年归国又是定居台湾,林语堂的爱国情怀屡遭质疑。但钱锁桥认为,林语堂永远都是一个亲历者,“可以说,他在国内本身就是隔空观察的。”出生于基督教背景的家庭,继而在圣约翰大学受教育,经历一个完整的西化成长环境之后,林语堂在毕业来到清华教书时意识到对传统文化的弥补和钻研——“所以他永远是在两边世界当中。他是既生活在里面,同时又有一定的距离。这实际上是非常独特的视角,中国现代性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视野。”

  “叙述者永远都是要选择的。”就像林语堂写《苏东坡传》的时候其实在写自己,钱锁桥对用诸多素材呈现出的林语堂,也进行了自己的选择,“把自己的意识和东西放进去,也是很重要的。”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19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