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榕:“《茶馆》伴我一起成长”(3)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郑榕:“《茶馆》伴我一起成长”(3)

  所以在第二幕里,郑榕表现的常四爷乐观而成熟:牢狱折磨使他学会了老练小心,改朝换代铁秆庄稼没了,常四爷自食其力卖青菜,“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此时此地常四爷的‘硬’应该表现在豪情满怀上,并且藏在他面对特务老练成熟、虽不服气又不被抓到把柄的话语上。”

  有了这种贯穿人物灵魂,却又随际遇有所变化的“硬”,到了第三幕,郑榕扮演的常四爷愤然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才是鲜活而有说服力的。

  老舍曾笑谈“茶馆里的人物都好像是我看过相,批过八字似的。”和常四爷一样鲜活的人物,在《茶馆》剧本里有70多个。

  4.“观众对我是宽容的”——于是之

  1992年,这一年,郑榕68岁。恰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40周年,7月,《茶馆》上演,这是由于是之、郑榕、蓝天野三人扮演“仨老头”的第一版《茶馆》的告别演出。

  “那天在剧场门口,通过‘黄牛’花上150元(相当于剧场票价的7倍还多)也很难买到一张票。”7月16日是最后一场,扮演掌柜王利发的于是之年纪大了,表演中偶有忘词,自己觉得十分愧对观众。

  “我记得他一再感叹‘观众对我是宽容的’。”郑榕认为,观众之所以宽容,其实来自于演员的伟大。“我觉得于是之有两大特点很值得我们话剧演员学习——重视生活与重视修养。依靠这两点能冲破一般化、概念化的表演恶习,在舞台上创造出有血有肉的生命来。”

  于是之说:“老舍先生的剧本看来好演,淡淡几笔,给演员留下广阔的创作天地;但倘若缺乏深厚的生活基础,你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是断然不会演好的。”

  焦版《茶馆》结尾三个老头的一场戏,曾经过反复试验。

  “当时于是之不满意,摇摇头说:‘得闹起来。’起初我不懂,我想这是王掌柜即将自杀前的戏,应以悲愤为主。他却说:‘像王利发这样的人,一辈子胆小怕事,谁也不敢得罪,生怕说错一句话。到他下决心要死时,忽然一切得到了解脱,他觉得什么都不用害怕了!他要把平日憋在肚子里的话一下子都吐出来,还想对这个欺压人的旧社会开一个大大的玩笑,因此才叫常四爷撒纸钱……’”于是之深刻理解了王利发之死,同时也准确地领悟了老舍的喜剧精神。

  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焦菊隐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手法,让演员朝着观众演,直接和台下观众交流,《茶馆》的结尾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候,是黎明前的黑暗,“后来焦先生说,你们都朝着我演试试,我们才明了,这是控诉,不应该去表演个人的哀伤,不是谈个人的经历。焦先生要让观众看到光明。”

  以笑代哭,以喜演悲,“仨老头”的形象立时增添了光辉。如此,老舍心目中“观众含着眼泪的笑,或许才是深刻的喜剧”,终于成了。

  5.“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经典”——郑榕

  2005年,这一年,郑榕81岁。人艺复排焦版《茶馆》,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接棒新“仨老头”,郑榕成为艺术顾问小组成员。

  2018年,《茶馆》首演60周年,濮存昕演《茶馆》也快20年了,但他仍旧战战兢兢,他说,自己仍记着郑榕当年对他们说:“不怕没演好,就怕糟蹋了。”

  2012年,这一年,郑榕88岁。他参演人艺新戏《甲子园》。怕人家笑话这么大岁数还演戏,他曾认真回答记者:“为什么我还要来演呢?其实我是想试试,人艺过去的表演传统——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如今还灵不灵。那是我们经过了多年的学习、探索和借鉴,积累下来的。中国话剧的立足点是中国大地,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离开了这两点,还看什么呢?”

  2017年,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郑榕写了《我对中国话剧的自信从哪里来》。这篇文章被他放在新书里,面对这样好的《茶馆》,来访者和濮存昕一样担心经典易逝,郑榕把书中的这句话与2012年的回答一起大声念给大家听,他总结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经典。”

  “感觉到跟观众心贴心了,好像观众底下什么反应、什么动作都能获知了,我知道这就是进入人物了,只要有这种成功,我就觉得做什么都不算累了。我最喜欢下装以后,半夜里一个人在马路上走,好像还能让那个人物在你身上多活一会儿,这是一种很大的幸福感。”说这话时,郑榕仿佛还是16岁散戏后走在路边的那个少年,只是,此刻,心中是力量和光明。

    (本报记者 李晋荣)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