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笔当工具用水泥筑梦 耄耋老人的滴塑人生
时间:2019-04-11 03:39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滴笔当工具用水泥筑梦 ▲现藏于三峡博物馆的布达拉宫滴塑,此作品在于士华千件作品中耗时最长。 ▲作品《重庆人民大礼堂》 两位老人钻石婚的纪念礼物滴塑“别墅泳池” 解放碑、人民大礼堂、磁器口……从耳熟能详的重庆地标,到大江南北的名胜古迹,上千件造型精致,微缩比例标准的滴塑作品,皆脱胎于一位耄耋老人之手。受燕子衔泥的启发,他以滴笔为工具,用手中的自制水泥,一点一点浇筑出自己的“滴塑王国”,也滴出了一个与家人的梦想家园。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周荞 文/图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2009年7月,“于氏滴塑”被列为大渡口区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年后,于士华留下遗愿去世:“申遗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我想捐献作品回报社会。”近日,于家人成功将作品捐献给三峡博物馆、大渡口区博物馆馆藏。这个愿望,在今年清明终于实现。 憾 滴出独创技艺 遗憾没有传人 4月7日,记者来到于家,原先摆放滴塑作品的三层展架早已不见踪影,但父亲于士华曾站在展架旁,神采飞扬的解说声,却尤在于亚利耳旁。“先构思,再画图,平面图要在立体图之后。”68岁的于亚利是长女,自于士华2017年病逝后,她自言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于氏滴塑”没有传人。“我们三兄妹没时间学,父亲多次想找人继承手艺,挑的学生要么年龄太小得上学,要么半途而废。” “年轻人觉得苦。” 苦是自然。滴塑由一滴一滴的水泥塑造成型,一滴就有一滴的难。“天气太热了不行,水泥干得快;太冷了就干得慢,得等。”于亚利说,光是耐心就筑起了门槛。门槛过了,才有从底座开始的第一步。 底座会因作品不同而改变质地,常用的就是花岗石、陶瓷甚至木料。接着要把透水砖放于底座之上,再盖上一层吸水布吸水……于亚利笑称自己“纸上谈兵”,但这也并不妨碍她把制作流程讲得头头是道。“像门、窗这种预制件需要提前做成统一大小,滴塑是一边滴,一边安门窗,如果大小不一,会影响整体的尺寸美观。” “亚利啊,你实在不学就算了,但别人问你流程,你要讲得出来哟。”想起一旦有人前来参观,父亲常因热情讲解得面红耳赤,心疼不已的女儿便把父亲这句话暗暗地记在了心里。 打夯、测平、码磉、上梁、飞瓦……一系列流程之后便用锤扁的铜丝做柱,水泥做瓦,人字纸板定型。天坛巍然屹立,天安门庄严肃穆,江南小镇古朴优雅,北国民居雪积屋梁……25年中,千件滴塑题材广泛,中西古今皆有之。中式庭院、欧式城堡,雕梁画栋、高墙圆顶间的每一处细节皆倾注心血。城堡的吊桥可以收拉,民居的大门可关合,甚至别墅中的游泳池也能倒水不漏…… 巧 废弃物品转眼成亭台楼阁 90岁的续海珍静静地坐在一旁,不时插言补充。“他没学过建筑,连制图和设计都是做滴塑后学的。”续海珍告诉记者,她其实最佩服老伴“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你猜这个城堡的栏杆、民居的外墙是什么材料?”话音未落,她自问自答:“外墙是冰糕棍,栏杆是一次性筷子。”猜不到的还有口服液瓶盖、纽扣、坏表带,经于士华的一番精心设计,不经意间就能变成滴塑上必不可少的物件。 废弃物品转眼可成亭台楼阁,哪怕再不起眼的生活物品,只要灵感触发,都能使用得恰到好处。“像作品天坛中的阶梯,就是易拉罐做的……”于亚利的介绍话音未落,反驳声响起。“你记错了!那个是黑水泥凝的。”似乎为了印证自己所说,续海珍快速地翻动着画册。不到10秒,核实工作便有了进展。“你看35页,巴渝民居的蓝色阶梯才是易拉罐壳!” 其实,对续海珍来说,老伴的每一件作品都深深地刻凿在了心里。若要表现在外,便是关于滴塑作品的细枝末节,她都如数家珍。“作品红岩村,红岩两个字是从‘红岩牌’墨水上抠下来的标签,布达拉宫的窗户是取材于檀香扇的扇骨,磁器口的屋檐原先是白水泥,别人提意见说黑色会更好,他回来就换成了黑色……” 絮絮叨叨的话如同日日夜夜的念,看见母亲的眼角隐有湿意,于亚利赶紧转移话题。 “妈妈,你还记不记得老爷子送了多少作品出去?” “怎么不记得?他当年眉飞色舞地跟我讲,因为收到滴塑赠礼的人遍布全国,作品也跟着走向大江南北了!” 匠 以心守护 可送可捐却不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