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斩获金棕榈奖金狮奖,如今以歌剧导演身份来中国(2)
时间:2019-05-26 12:09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创作这部歌剧的时候,比才原本将故事设定在了墨西哥,当时,一些以南亚为背景的歌剧作品引发了公众对于印度等异域的极大热情,受此影响,比才最终将发生地改成了锡兰,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 歌剧首演于1863年。这位有着娃娃脸和卷头发的年轻作曲家很是失望,这部歌剧的演出成绩虽然还可以,但算不上特别成功,此后的数十年里,更是销声匿迹,被放进了无人注意的角落里,此后的23年间,《采珠人》一次也没有上演过。直到许多年后,尘封的珍珠才被公众重新发现,在欧洲和北美陆续复演,并从上世纪中期开始成为全球各大歌剧院的排演剧目。 当被问到《采珠人》的主旨时,文德斯表达了他对于这部作品的理解。“友谊,以及忠诚。对朋友和爱人忠诚,同时也要对职业和自己忠诚。”文德斯这样说。后来的他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当《哈密特》迟迟无法制作完成,陷入困顿,文德斯终于设法抽身,在葡萄牙拍摄了《事物的状态》,在美国拍片的尴尬经历变成了创作的灵感来源。他摆脱了故事的枷锁,借助影像进入到生活的内部。这部片子为他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美国待了八年之后,他回到了德国。 减法与加法 当听到文德斯选择《采珠人》的时候,巴伦博伊姆有些意外,他是著名的指挥家,也是柏林国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希望可以跟文德斯合作一部歌剧。这不是文德斯第一次收到邀请,此前也有机会,他并没有轻易接受。但这一次不一样,对方可是巴伦博伊姆。巴伦博伊姆立刻让人从资料室里取出《采珠人》的曲谱,摊开放在桌子上,一边读曲子,一边翻页,眼神在乐句之间跳跃,嘴里不时地哼唱几句。 几分钟后,巴伦博伊姆抬起头,表示自己很喜欢,这部歌剧的曲调很不错。他从来没有指挥过这部比才的作品,只在年轻的时候听过一次希伯来语的版本,一位当时还不出名的西班牙男高音唱的。 《采珠人》的故事发生在锡兰,多年前,文德斯曾在一个类似的南太平洋岛上住过一阵,与当地的渔民接触过。异域一直是文德斯电影的标志,日本、澳大利亚,还有俄罗斯,都在他的影像世界里出现过。但在他看来,比才眼里的锡兰只是一个东方意蕴的代名词,他和当时的主创并不了解这里,对当地的宗教和文化也不熟悉。这些异域风情的元素并非一部歌剧的内核。 以前的演出版本往往会在这方面花费力气,但文德斯决定做减法,使得舞台尽量空旷和抽象,让音乐凸显它自身的魅力,也让观众“看到音乐”。他还是拿美国作为反例,提到美国很多歌剧的视觉效果覆盖了音乐的美。 “拍电影的时候,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但是在歌剧里,音乐指挥是第一位的,导演拿着另一根指挥棒。歌剧导演应该浮在音乐的上面,不能超越音乐的位置。”文德斯这样说道。 虽然《采珠人》的故事发生在海边,但他并不打算在舞台上铺沙子,而是制作了珍珠质地的表面,看起来像是贝壳的内里,会随着灯光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这也符合许多人对他电影的极简风格印象。与此同时,文德斯剪去了剧情上的一些枝蔓,比如开头选举首领的片段。 另一方面,文德斯则做了加法,制作了一些视频片段,借助投影,将故事中的闪回进行视觉化处理。比如《在殿堂的深处》的段落。纳迪尔结束了流浪的生活,回到部落里来,和首领祖尔迦回忆起旧日时光,在神殿第一次遇见神秘女神莱拉的情形。纳迪尔和祖尔迦都爱上了她,但是为了彼此的友情,他们决定忘记她。 与此同时,帷幕投影播放早先制作的黑白影像,神殿里出现了莱拉的形象,脑海中的回忆得以具形。文德斯一直偏爱黑白影像,他觉得,黑白照片就像是X光片一样,更能展现事物的本质。 2017年6月,《采珠人》在柏林国家歌剧院首演,取得了成功。今年5月,《采珠人》来到国家大剧院,与中国观众见面。和柏林版本不同的是,演员分为国际组和中国组,这让文德斯觉得很有意思。他对中国观众的年龄构成印象深刻,年轻人对歌剧有着超出预期的兴趣和热情,他说,这在德国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18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