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斩获金棕榈奖金狮奖,如今以歌剧导演身份来中国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他曾斩获金棕榈奖金狮奖,如今以歌剧导演身份来中国

  当影像遇上歌剧

  德国导演文德斯跨界执导《采珠人》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刘远航

  发于2019.5.27总第900期《中国新闻周刊》

 

  距离歌剧首演还有三天。维姆·文德斯和主持人坐在国家大剧院的剧场舞台上,进行对谈。灯光耀眼。文德斯一直乐于与台下观众互动,让气氛尽量轻松。

  文德斯今年74岁,被认为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常常与法斯宾德、赫索格等著名导演并提,曾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德州巴黎》和《柏林苍穹下》等作品在中国的影迷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除此之外,他涉足的领域还包括摄影和视觉艺术。而这一次他来到中国,却是以歌剧导演的身份。

  2017年,文德斯接受了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巴伦博伊姆的邀请,初次执导歌剧,和观众进行互动的方式从银幕变成了舞台。从电影跨界到歌剧,文德斯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美国导演伍迪·艾伦曾执导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贾尼·斯基基》,中国导演张艺谋也曾执导普契尼的著名歌剧《图兰朵》。

  文德斯选择了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的作品,不是最著名的《卡门》,而是《采珠人》。这是比才的第一部歌剧作品,创作的时候,比才还不到25岁。

  “《采珠人》在我心目中是一部遭到‘不公正忽视’的作品,但在我生命中曾有着重要的意义,没有其他歌剧曾像这一部令我刻骨铭心。”文德斯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可能不是出于音乐方面的原因,而是由于某种情绪,甚至可能是相当私人的缘故。”

  初识采珠人

  故事开启于1978年。当时,33岁的文德斯接受美国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的邀请,从德国来到旧金山,按照好莱坞的方式拍摄侦探片《哈密特》。对于文德斯来说,美国本来意味着很多,几乎被看做是文化的彼岸。他在战后德国出生,在美国负责托管的地方长大。文德斯的父亲是歌剧迷,然而他自己却更喜欢爵士和摇滚,吹过一段时间的萨克斯风,最喜欢的是美国爵士乐演奏家约翰·克特兰。

  相比之下,德国则如同废墟一般。21岁的时候,文德斯卖掉了心爱的萨克斯风,给自己买了一台照相机,从此走上了影像的道路。他也受到过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此后多年,漂泊的无根状态一直是文德斯电影的底色。他仍然喜欢音乐,平时进行创作的时候,经常把音乐也打开,把音量调到很大声,一度让当时的妻子很不解。

  然而,等到真正到了美国,文德斯却大失所望,他觉得,这里的城市如同游乐场,丧失了自省的能力,那些都市建筑和好莱坞的电影片场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更严重的是,他发现自己的拍摄风格和好莱坞的制作模式无法调和。在他的理念中,故事并不是影像世界的核心要素,娱乐化的虚构无法呈现生活的本质。最终,大部分的镜头被要求重拍,完成时间推迟了三年。

  对于文德斯来说,那是人生的低谷。本来为了寻找灵感,他甚至搬进了侦探作家哈密特曾住过的公寓。公寓里蟑螂多,文德斯经常失眠,对面又是消防队,每天夜里都要出警好几次。有次出门,文德斯看到一座被拆除的房子,如同搁浅的鲸鱼躺在岸上。那房子多少有他自己的影子。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每天都待在一个叫作托斯卡的酒吧喝酒,或是跟作家朋友打台球,还总是输。酒吧有点唱机,放的都是咏叹调。文德斯对其中的大部分曲目都不感兴趣,唯独有两首,每天要点好几遍。这两首咏叹调都出自《采珠人》。后来,他专门买了《采珠人》的碟片。

  《采珠人》是乔治·比才的歌剧处女作,虽然很少在中国上演,但其中的二重唱《在殿堂的深处》和《我仿佛在花丛中》却是十分经典的唱段,传唱度很高。因为失恋而神伤的渔人纳迪尔唱出悲伤的曲调,这是文德斯的最爱。在旧金山的酒吧里,纳迪尔的失落状态和文德斯的迷茫心境发生了共振。

  《采珠人》的故事很简单,一座具有异域风情的东方岛屿上,多年的挚友纳迪尔和渔人的首领祖尔迦同时爱上了神秘的女祭司莱拉。作为神职人员,莱拉需要清心寡欲,然而,纳迪尔的求爱打动了她。不幸的是,祖尔迦非常愤怒,准备处死他们。不过,他无意中发现莱拉救过自己,经过一番内心挣扎,他放走了他们。这样的三角恋情其实是有些俗套的模式,禁忌之爱也是很多电影的表达主题,文德斯对此很熟悉。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