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口头传统在文明互鉴中的作用(2)
时间:2019-05-25 18:18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今天,我们都认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之一,都认可文字在保存信息和跨越巨大时间和空间传递信息方面的巨大优势,也都认可文字在发展人类心智方面的重大作用,但仍然认为,过分夸大文字的功效会部分地遮蔽人们完整理解文化和文明的眼光。不用举出高深的例子,在不少文化中,说一个人“有文化”往往是指识字能力,不识字的人往往被简单地视为“没文化”的人。这显然是一种偏见。这些所谓“无读写能力”的人,参与了文化的传承吗?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同样是文化的积极传承者。一般而言,每一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了文化的传承,“非识文断字”群体承担着民间文化尤其是口头文化的传承。 诚然,中国是一个有漫长书写历史的国度,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文献汗牛充栋,这些文献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可是有着如此悠久书写传统的国家,根据历朝历代的情况看,不识字的人口一直占多数,所以说,中国文化传承到今天,是由极少数识字的人和绝大多数不识字的人共同参与传承的。历史上识字的人在总数上虽然很少,但借助文字的优长,他们较好地传承了上层文化。广大的老百姓则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了民间的文化。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情况,经常能见到来自上层的人士书写下层文化,身处下层的民众也常常会传播上层文化。一般而言,这两种文化的地位并不对等,上层文化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对下层文化有很多渗透和很大影响;不过下层文化对上层文化也有很多这样那样的影响。互相影响着的两种文化合在一起才构成完整的社会文化,正如识字的群体和不识字的群体一同传承了文化一样。随着技术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群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愈加频繁,各种文化中往往还同时包含外来文化的因素,文化的面貌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在今天的中国,成年人识字率已经大幅度上升到九成以上,这是了不起的成绩。70年前,中国成年人的识字率还只有两成上下。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成年人识字率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出版的《世界文化报告》统计,发展中国家的成人识字率总体是70%。以亚洲为中心来观察,阿拉伯国家是57%,南亚和中亚是54%,东亚是83%,东南亚和大洋洲是87%。这组统计数字告诉我们,书写文化在不少地方都还没有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今天是如此,历史上尤其是如此。根据该报告,在20世纪初,爱尔兰人口中还有大约三分之一是功能性文盲。今天,欧洲的教育普及程度是全世界最好的。但翻开他们的历史看看就知道,在很长的时间里,书写只是一小部分贵族和僧侣的专利,绝大多数的民众是不识字的。 识文断字群体也不是仅凭文字就能应对一切交流的需要。即便在书写文化发达的社会,人们也不是一天到晚都利用书写来交换信息。比如在密集、长时段、制度化传授知识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里,老师们总是用口授的方式把书本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们并不是仅仅通过阅读教科书就能学到知识,而是需要老师面对学生口授知识,当然也要用到黑板写写画画,近年来还要用到电脑软件辅助教学。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出现,如网络公开课。笔者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复合型的新教学模式,是把书本学习、面授互动和网络传播技术(有些具有师生互动功能)结合起来的新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中,口传面授的方式也仍然在场。 在笔者所在的学术圈里,现在还出现了用社交媒体授课的新方法。大致的方法是先设定课程名称,组建课程群,上传需要讨论的教学材料,有时还要事先选出或指定引言人,然后在约定的时段集体进群讨论,教师引导话题并在课程结束时作总结。特定的话题或知识点以单线推进或多线程交叉的方式推进。话语往来、即时互动是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与传统的面授式教学所不同的是师生通过网络沟通互动。学术界所说的“次生的口语文化”,指的就是这种通过电子网络互动的交流模式。当然,这种教学模式还在探索中,其好处是可以同时有多位教师参与教学,学员的来源也更为开放多样。 3 我们前面提到,世界上还有许多种语言尚未发展出文字。在这些无文字的社会中,信息的记忆存储和交流,有时是结绳记事,有时是用响器(如非洲的鼓语),有时是用图像。但这些方式都远不能和口头的方式相比,它们大多是辅助性的,而且掌握它们的过程也离不开口头传统。特定人群的精神信仰,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族群历史的记忆、艺术的创造等,都在他们的口头传统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藏戏演出季"拉萨再启 八大藏戏将悉数亮相
- 下一篇:守护流动的文化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