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物候 沾衣欲湿杏花雨(2)
时间:2019-04-05 15:57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茶,是中国原生的植物,来自山茶科山茶属,也是古老的中国植物。茶最早时写作“荼”字,《尔雅·释草》中解释说:“荼,苦菜。”茶叶味苦,于是茶树也被称为“木荼”。《神农食经》里说:“荼茗生益州及山陵道旁。凌冬不死。”益州便在今天的四川一带,茗本意也是指苦的意思,荼和茗都是指茶。 虽说“茶”与“荼”在今天读音完全不同,但是在唐代时这两个音却是一致的。到了唐代,饮茶文化大盛,唐人将“荼”减一笔专指茶,“茶”这才成为了专门的名词。每年的清明是上新茶的日子,每一年的新茶对于爱茶人来讲都极为珍贵,白居易在《萧员外寄新蜀茶》一诗中对来自蜀地的新茶做了表白:“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许多人会将中国茶文化的发端源自于陆羽。陆羽是唐时的人,号称茶山御史。他被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著有世界最早对茶的专著《茶经》,不过中国人饮茶的历史,远远早于了唐朝陆羽著茶经的时代。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栽种茶树了,白居易说:“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西汉时,蜀人吴理真于蒙顶山栽植驯化茶树,被后人尊为“茶祖”。 白居易还在《山泉煎茶有怀》诗中写下:“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清明时节,爱茶之人不如呼朋引伴,寻一处风景秀美的川西田园茶乡,体会一下采茶制茶的乐趣。“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对于成都人来说,最适意的人生莫过于寻一处鸟鸣婉转的所在,安静地晒一会儿太阳,喝上一杯自己采摘的明前茶。 四 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也曾是中国古代十分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里,从早到晚都禁止烟火,人们也只能吃冷食。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被自己烧死的功臣介子推,于是下令在这一天全国禁火。 寒食节和清明节前后紧邻,后来亦如上巳节,都融入了清明节的风俗中,介子推母子死时抱着的是一棵柳树,于是寒食节这一天,除了吃冷食,人们还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以示怀念。唐高宗在游春渭阳的时候,就赐群臣柳圈各一,据说戴上它可免毒虫叮咬。后来民间还有了“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也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在阳春三月的柔柔轻风里,锦江两岸的柳树已是柳丝如烟。清明前后,也是栽植树木的时季,阳光明媚,春雨滋润,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此时柳条生芽,扦插易活,“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敬完鬼神祭过祖先,顺手插柳植柳也成为我国古人的清明习俗。 “柳”和“留”又谐音相通,所以折一枝柳条相赠,也成为了分别时的一种习俗,离别时总是用赠柳来表达依依不舍的挽留之意。无论是长亭、桥头还是江岸,每一个城市,只要有离别,就有难尽的情意和绵绵的离恨,也就总会有一个折柳赠别的地方。在成都,老九眼桥水码头便是这样的所在,多年前,这里也曾经上演过一幕幕迎来送往的悲喜,折一枝柳,远行人至此登舟上船,在春日荡漾的粼粼波光中,从容地挥手自兹去,一路顺江远行,离开这座繁花似锦的城。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杨柳河 繁丽乡愁如逝水
- 下一篇:从深山走向世界 大熊猫一百五十年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