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河 繁丽乡愁如逝水(2)
时间:2019-04-05 15:56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其实,说到杨柳河水运,还得要从双流的彭镇说起。彭镇位于杨柳河畔,始建于明末,原名永丰场,后来因为丹棱望族彭氏的一支迁到永丰,遂改名彭镇。这彭家相当了得,清时出了三个进士: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三兄弟文采斐然,皆为蜀中大文士。长兄彭端淑更是声名赫赫,他的《为学》一文今日的中学《语文》课本仍在选读。 彭镇在清代大约很是繁华,它是典型的因水而生,杨柳河的水运让彭镇与他乡紧紧联系在一起,四乡八邻的物资由此集散堆起场镇的兴旺。彭端淑对彭镇的繁华记忆犹深,1763年他对彭镇的第一桥撰写过一篇碑文《第一桥记》,其中曾谈及彭镇水运与商贾之盛:“舟楫往来不绝,四方商贾蜂拥蚁聚”。语义虽简,其中透出来的街市之喧嚣也足令人神往。那时,彭镇的夜晚颇饶诗情画意,水码头上每日停泊木船几十艘,灯火映照江水,河风吹拂,灯影散乱,别有朦胧迷离之趣。记得当地有民谚描绘此景:日来千人拱手(喻拉船),夜来万盏明灯。真是绘影如真,仿佛就在眼前。 不仅彭镇,杨柳河沿河上的几个场镇水运时代都相当兴盛。双流这边黄水,新津的黄泥渡、岳店子皆是凭靠杨柳河水运聚合成场镇而后兴旺的。黄水与成都南面驿路交集,市面另有一种繁华。黄泥渡开镇的历史更其早远,唐代即是杨柳河上重要水镇,清清河水中分场镇,家家邻流而居。那时它有一个漂亮的名字“丽江镇”,就此,小场镇蕴含的种种风情令人玩味咀嚼。黄泥渡上游不远的花源白云渡,唐时也是相当有名,此处烧制的青瓷是南方青瓷的早期代表。它的遗址今天依然保存在杨柳河畔的林盘里。此处何以唐时会烧窑?简单说,背依牧马山好取泥,靠水利于通航销瓷。 岳店子位居金华岷江岸边,左近是杨柳河口,此处可谓天然要津,场镇自然迅速繁华起来。旧时,岳店子十天要赶四场,相较别的乡场十日三场要多一场,这恰证明岳店子商品交易之繁忙。彼时岳店子不仅承接来自温江、双流的水运物资,以陆路言之,其物资集散还辐射双流牧马山区的黄佛乡和永安乡,以及彭山的牧马乡,因而岳店子在周边邻县颇有名气,连官家也在场镇设立盐仓吞吐来自五通桥的食盐。下游来的大盐船泊靠在岳店子,然后将麻织的盐包子分装至小吨位的木船再溯流至双流、温江。于此,我们不难想象岳店子水运时代是怎样一个繁华。那时的岳店子有一丁字形街,场中央矗立一株巨大的黄葛树,浓荫砸地,满街闲适意趣。树侧是万年台,逢节日即唱大戏,锣鼓声声,常常伴了滔滔江声散去。繁华终有冷寂。1970年代初,岷江长航终结,与之不远的宝峰场因开发硝矿渐次崛起,岳店子迅速萧条,水镇昔日的繁华终成了前尘梦影。不过,开业于百年前的陈家铁匠铺今日依然坚守在岳店子,似乎在凭吊一个古老的乡土故事。 陌上花开 他们却掩映于历史帷幕 研究中国水镇文脉,大抵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市廛繁华外,水镇在某个时刻总会闪现一二位星月般的人物彪炳史册,增添小镇意味深长的文化况味。江南小镇不必细说,深居内陆川西的杨柳河流域水镇也同样如此。 新津花源宋时名新穿乡,抵靠白云渡有新穿大镇,此镇宋时相当繁华,为县东重镇,当时细节今已难以详叙,只知此镇有一户定居了三世的张家出了两个杰出的人物:张唐英和张商英兄弟。兄弟俩青少年时期生活在新穿镇,后来顺杨柳河出川考得进士,开始辉煌的人生。他们是北宋政学两界有作为的人物。哥哥唐英是著名的史学家,所著《蜀梼杌》至今仍是五代史研究绕不开的著作。弟弟商英后来走得更远,一时位居宰相之位。他不是纯粹的高级官僚,更兼佛教大居士(无净居士),所著《护法论》在佛教界影响深远,至今仍然有学者研究他的佛学思想。张家原籍在邛州,后来才迁徙到新津的新穿。我猜张家可能看中了新穿镇的繁华与水运的便利。此地距成都不远,买舟南下也可顺流出川,走向广阔的世界。 不过,新穿镇早已烟消云散,连新穿乡名也不存。今天的花源镇是一座崭新的乡镇,从前的一切完全隐藏在历史帷幕下了。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如果穿越到了古代, 怎么才能听懂古人说的话?
- 下一篇:清明物候 沾衣欲湿杏花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