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问诗终不悔(2)
时间:2019-05-13 15:38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从他老家到村委会,是一个长长的山谷,山谷两旁,一些村庄错落有致。逢年过节回到家乡,他都会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停车,和这个老人谈谈心,给那个困难户送点肉面,关怀备注,年年如此。他不认为这些有多么伟大,也不管旁人闲言碎语。甚至他认为,这些与自己公司每年做的公益慈善不同,这里包含着对家乡父老的浓浓深情。 冯三四倾注在诗里的感情是真挚的,浓烈的,纯粹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从不晦涩,从不遮遮掩掩,弯弯曲曲。总体而言,阳光、轻松、热烈是他诗歌创作的主体情感,是典型的乐天派。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没有寒风冷雨,没有雪飘万里/没有酷暑风暴,没有秋风秋雨愁煞人 一年四季/只有鸟语花香,莺歌燕舞/只有春风拂面,踏浪扬帆/只有绿树掩映,碧水蓝天/只有蛙声一片,春潮涌动(《谁说的》) 往日的浪漫/已严重透支/你宁愿心里上锁/也不愿向我开放《我和你》 深深的等待、期盼和爱恋,“我”是多么渴望“你”敞开心扉啊!好深情,好真切。 在意境的营造上,冯三四追求清新自然,或者高山流水,或者曲径通幽,或者大隐于市,或者我行我素,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信手拈来,一马平川。 你手中那片黄叶/还有遍地的金黄/是否依然/藏着一树的秘密(《遥远的风》卷首语) 单片的“黄叶”升华为灿烂的遍地的浓烈的“金黄”,由个性递进到共性,一气呵成。紧接着,继续发挥想象,这些叶子、这些金黄都是表面的,曾经生长这些叶子的“树”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为什么能长出这么多叶子,为什么这么金黄?经历了多少痛苦与快乐,或者深藏了多少成长的温馨和离别的不舍?让人浮想联翩,无穷地拓展了诗的意境。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黄叶”作为一种温馨、温暖的意象,极为贴切,巧妙。这看起来是稀松平常之举,但里面包裹着细微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敢把/天上的太阳/吞没 敢把/世间的喧闹/融化 敢把/七彩斑斓的世界/全部抹黑《黑夜》 冯三四注重发现深藏于日常生活中的哲理,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黑夜》中的这几句,一个“敢”字,把“黑夜”写活,写出胆识与自信,诗里隐含的信息是,人们应该向黑夜学习,自信自强。从吞没太阳到融化喧闹,再到抹黑世界,金字塔结构,层层推进,黑夜这一意象,张扬了一种一往无前的气魄,塑造出黑夜高大、勇猛、神奇的形象。让人耳目一新。在生活中,人们可以大胆过滤或者清理掉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做减法生活,哪怕看起来无限美好却不属于你的东西,无需患得患失,从而让自己变得简单、从容,活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冯三四就是如此。为了心中的文学梦想,放下了商场的打拼,放下了无谓的应酬,放下了慵懒的时光,放下了人生的感叹。他的写作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享受,是衣食无忧之后的选择。他从辛勤的笔耕中得到一种无以伦比的快乐。 诚然,冯三四的诗,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过于口语化、音乐感不强、艺术形象塑造模糊、表达方式不够丰富等等。在诗歌创作上,他要走的路还很长。可喜的是,冯三四有一颗纯粹的诗心,并且谦虚好学,勤耕不缀。 透过云层/不说话/不打一声招呼/来访亚美尼亚《不说话的阳光》 素心问诗终不悔。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冯三四的诗就像一束凌厉的阳光,透过云层,灿烂绽放。 宾阳: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长期从事媒体管理、新闻采编、文学创作和公共文化研究,中国文化报深度记者,出版学术著作《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研究》《公共文化案例研究》《红木》3部,发表新闻、文学作品500多万字。宾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