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问诗终不悔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素心问诗终不悔

  初夏,壮乡首府树正绿,花正红,人正欢。

  从清明到“三月三”再到“五一”,各种节日让邕城处处歌声缭绕,舞蹈翩跹,热闹非凡。从农历看,还是四月,这里依然春暖花开,但却没有了初春的潮湿,炎夏的酷暑也还没到来,舒爽宜人,是郊游踏青赏花、雅聚谈文论诗的好时节。对四月的赞美,最出名的,大概是“人间四月天”了吧。诗人林徽因用四月天的意象,寄托对心中人深深的怀念和挚爱。诗中的“四月天”春风轻灵、春光明媚、春色多变,结合具体生活场景的比喻,营造出强烈而完美的音乐感、绘画感和韵律感,妙不可言。

  今年的“四月天”,冯三四特别忙。刚刚从英国回来,就给我发来了他的诗集《去年的风花雪月》,还频频张罗喝小酒,听花语,品美文。他潇洒的生活,让朝九晚五上班的人们羡慕。

  “冯三四”这个名字大有来头,那可是著名作家王十月的“杰作”。

  据说,王十月对“笔名”有极高的造诣。当年,刚出道的他给文学杂志《十月》投稿,屡投不中。一气之下,把笔名改为王十月,后来就成了杂志社上门约稿了。当然,这是一种笑谈。

  说“冯三四”大有来头,还有一层意思。我和冯三四是同乡。解放初期,在我们桂东南老家的农村,最困难是“三黄四八月”,也就是说,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农历四月和八月,田里的稻子还不成熟,余量却已经吃完,没东西吃了,于是人饿得黄黄瘦瘦的。这段时期,亲戚朋友你不来我不往,约定俗成。“冯”与“逢”谐音,“冯三四”就是遇到最低谷、最需要给养的时候,也是最能吸收的时候。这是一种谦虚和学习的心态,虚怀若谷。

  正因为这种心态,冯三四时时刻刻放得下脸面,不耻下问,不耻上问。为人、作文、经商均是如此。因此也结识了很多商道和文道上的朋友。比如,著名作家鬼子。

  鬼子也觉得四月有意思,前几天,他就给冯三四画了一幅画:一根含苞待放的花枝下面,一只怡然自得的青蛙仰天而卧,憨态可掬。画中题字“不要小看冯三四,坐井观天也风流”。

著名作家鬼子给冯三四画的一幅画

著名作家鬼子给冯三四画的一幅画

  是啊,冯三四确实不容小看。一个有文学情怀的成功商人,一个悲天怜人的慈善家,一个至真至纯的诗人,谁敢小看啊?哪怕他“坐井观天”,也乐观向上,谦谦君子,风流倜傥,玉树临风。

  正如《我是风》中写到的:

  我是一缕柔和的风/不看你的颜色/不为炫耀自己/也从不卖弄/春天是我吹绿的

  是柔和的风,而不是刚烈威猛的无坚不摧的飓风;轻抚的不仅仅是依依的杨柳、灿灿的桃花,更包括山中树、河边草,不论大小、疏密、浓淡、美丑,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不炫耀,不卖弄。春天的万紫千红、鸟语花香与我何干?把自己放得很低,一种忘我的境界。

  我诗写我心。冯三四就是这样一种人。

  前两年,他牵头成立了壮府艺术村,把在南宁的一批文化艺术精英联系起来,整合民间的资源,为村民们提供交流的平台。很多当地知名文化人士都加入进来。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担心,文化人最有个性,很难维系,没想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这个群落越来越红火,隔三差五办个活动,春夏秋冬一批文章。大家认的,不是他的资历、财力,而是他的温和、大方,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一杯酒送过往,一壶茶迎明天。”(《去年的风花雪月》)冯三四的诗中满是生活,而且是那种闲云野鹤、市井日常、家长里短,平凡至极。

  一位挑着沉重担子的果农/压弯了腰/脸上爬满皱纹,头上布满银丝……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拿着一份求职应骋书/面色沉重/带着渴望和向往(《去年的风花雪月》)

  生活的真实,娓娓道来。就像邻里之间拉家常,有一搭没一搭,都是司空见惯的切面。然而,正是这些切面,承载了人生的真谛,平淡而不平凡,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幸福的渴求,对人性的理解。

  冯三四来自桂东南的农村,那里山高路远,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今年初,他发起修建的乡村公路顺利接通邻县,屯里的交通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欢喜雀跃。具有浓郁家乡情结的冯三四感到极大的满足,一口气吟诗作文,大块朵儿。

  不想浓墨重彩/不愿默默流泪/只是/我怎样才能阅读/怎能诉说/藏在你心中沉甸甸的故事……有人走向远方/有人留在家乡(《有故事的村庄》)

  家乡的故事是沉甸甸的,写不完,品不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了他创作的最大源泉。

  回望来时路/猛然间/青丝已成白发《时光的脚步》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