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接掌故宫博物院:和时间赛跑的文物保护
时间:2019-04-09 03:20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单霁翔退休 王旭东接掌故宫博物院 4月8日,执掌故宫博物院7年的院长单霁翔退休,继任者为敦煌研究院原院长王旭东。此外,故宫新任党委书记都海江也于3月上任。 就在单霁翔卸任前一个月,故宫博物院发布紫禁城600年展览计划。数十项展览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延续一整年,故宫捧出《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传世名作,为自己庆生。 2020年是故宫博物院一个重要节点,历时18年的古建大修和8年“平安故宫”建设都将完成,故宫将迎来更加健康的状态。按照计划,这一年的紫禁城600年大庆,单霁翔坚持不举办任何大型的庆典,而是通过开放更多的区域,拿出最好的展览,让观众感受到故宫之美。
“工科院长”王旭东 和时间赛跑的文物保护者 唯一有印象的,是我父亲在1981年曾去敦煌旅游,他在莫高窟九层楼前留了影。 在我这个工科生眼中,那些泥塑和壁画只是土,只是矿物,我只关注到壁画起甲、开裂等问题。 我们的保护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希望最大限度地延缓它的“衰变”。 我们这个时代就要做属于这个时代的事情。敦煌是属于世界的文化遗产,当代敦煌人的使命是既要保护好敦煌,也要让世界更好地研究和了解它。——王旭东 敦煌研究院第四代“掌门人”王旭东,昨晚接到记者电话后,确认接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从1991年到2019年,王旭东在敦煌工作了近三十载。2017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旭东曾谈起他与敦煌的渊源。 王旭东1967年2月出生在甘肃山丹,那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地方,他从小梦想当一名水利工程师。1990年从兰州大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王旭东成为张掖地区水电处的一名水利工程员。 1991年,敦煌研究院到兰州大学招地质工程人才,加入莫高窟石窟保护。因老师推荐,王旭东“勉强决定去敦煌看看”。那是他第一次来到莫高窟,此前,他甚至不知道敦煌在哪里。“唯一有印象的,是我父亲在1981年曾去敦煌旅游,他在莫高窟九层楼前留了影。” 王旭东说,到敦煌的那个晚上,还没进洞窟,他就被莫高窟的静谧所吸引,他做了一个“一时冲动”的决定:留下来。 在敦煌,王旭东参与的第一个课题是崖体稳定性研究。这个课题与他的专业吻合,很快引起了他的兴趣。但对于敦煌壁画,他并没有太大感觉,“在我这个工科生眼中,那些泥塑和壁画只是土,只是矿物,我只关注到壁画起甲、开裂等问题。” 王旭东住在莫高窟,每天在洞窟里走动,周围的同事都是研究敦煌文化的专家。慢慢地,他开始把目光投向敦煌壁画本身。“我真正知道了它的珍贵价值。从那以后,对莫高窟所有的保护工作和管理工作,我都特别用心。我不再只是把它们当成石头、泥巴了,在我的眼里,它们是有生命的。”王旭东说。 在敦煌,王旭东一待就是28年。2014年,王旭东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成为敦煌的第四任“掌门人”。他的前任们,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从法国留学回国,1943年来到莫高窟;第二任院长段文杰,国立艺专中国画专业毕业,1946年来到莫高窟;第三任院长樊锦诗,是一名考古学者,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来到莫高窟,就再没有离开。 在“工科生”王旭东看来,莫高窟的壁画、彩塑是泥巴、草、矿物颜料、动物胶制作出来的,都是非常脆弱的,总有一天会消失。“我们的保护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希望最大限度地延缓它的‘衰变’。”王旭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 近两年故宫等博物馆的文化创意非常火爆,在王旭东看来,莫高窟的价值和故宫的价值不一样,故宫的成功不能复制到敦煌来,但经验可以借鉴。 今年元宵节,故宫首开夜场,连续两晚开展“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引起一时轰动。 今年,敦煌也将面向公众全面推出“夜游莫高窟”。2018年,敦煌研究院就曾专门针对研学游团队推出过夜游莫高窟的体验活动,深受欢迎。今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敦煌研究院则将面向公众推出“夜游莫高窟”系列活动,包括“夜游莫高窟”“夜游莫高窟,诗意边关行”“游姊妹双窟,走玄奘之路”。 “网红院长”单霁翔 让故宫和观众都有尊严 我不是“掌门人”,只是“看门人”。 到北京要做三件事——参观故宫,登故宫城墙,吃故宫烤鸭。 只有人们都喜爱这些文物,文物才有尊严。 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一把火也没有,因为故宫最怕火。 故宫口红唯一的缺点就是买不着,到公众场合拿出一支中国色的口红,多有尊严啊!——单霁翔 2012年1月,在国家文物局局长任上10年后,单霁翔接过了故宫帅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