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音乐可以带动演员,抒发情感。乐声的衬托,激扬回荡,乐中旋律会引发观众情感,扣人心弦。王文训深谙音乐的重要性,他的每部作品,都令人赞叹,让人着迷。为了做好川剧音乐,他可下了一番苦功夫。 当年,王文训进入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之后,他从学校图书馆借到了一本厚厚的、铅印版《川剧音乐概论》,里面关于昆、高、胡、弹、灯等川剧音乐知识让他废寝忘食。“这是带我入门的书。”书很厚,可按照图书馆规定,王文训只能借出来一个礼拜,怎么办呢?“我开始手抄,天天抄,那么厚一本书,一个礼拜抄完再还回去。” 刚从川音音训班板胡专业毕业时,王文训还用积攒两三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饭盒”录音机。从此,机不离身,随时录下老艺人的唱段及大量传统剧目。“我们县剧团经常到四川各地去演出,每到一处演出,我都要到当地农民那儿去,好的山歌好的音乐,录下来。” 有了理论支撑,再加上这些传统戏的唱段,王文训一头扎进川剧音乐中,专心分析川剧曲牌、调式、词格和作曲理论。“用了两年时间,我终于把川剧音乐和作曲完全熟悉,五六年之后了如指掌。”这段时间里,王文训把所有精力都花在研究上,他比别人多花了十倍工夫,“A4纸大小,用来分析记录的厚本子,我写了七八本。” 王文训进入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工作之后,曾有位老鼓司问过他:“你年纪轻轻怎么记了那么多曲牌?”王文训回答:“你不知道我年轻的时候多么苦啊。”嘴上说着苦,但王文训表情安逸,很享受当时“苦”的过程。“那些传统戏录下来之后,我从细枝末叶上分析它,逐一弄清所有川剧曲牌的性质、结构与功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当年下的功夫之深。” 钻研川剧音乐多年,王文训对川剧的曲牌非常有研究。他举例,在川剧的三百多个曲牌中,有三个曲牌都是说唱形式。也就是说,当下年轻人喜欢的说唱Rap,川剧里早就有了。“最俏皮的要数‘扑灯蛾’,听起来非常有趣。” 在川剧大幕戏《尘埃落定》里面,由王超扮演的“傻子”在获得独自看守官寨的机会之后心中大喜,非常诙谐地唱‘我要当土司’,这一段就是不带锣鼓的“扑灯蛾”。“如果加上锣鼓的节奏,观众马上就听出Rap的感觉了!”此外,曲牌“课课子”和“飞梆子”也是川剧里的Rap,“‘课课子’节奏稍慢,‘飞梆子’是三个曲牌里面节奏最紧凑的。”王文训喜欢了解现代元素,“我的理念就是绝不落后于时代”,他还曾用弹戏的旋律写过爵士音乐《人生如戏》。 2005年,王文训受邀为大型现代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作曲配器,“以前我只知道湖北花鼓戏,然后开始研究唱腔、曲牌,研究三个月后,音乐写出来,现代又唯美。我喜欢挑战自己。”《十二月等郎》大获成功,荣获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一稿全国精品工程三十台入选,二稿于2005年9月完成,2006年2月20日由国家交响乐团录音。”该剧获2007年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大奖、文华音乐创作奖、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1年1月获2008-2009年度工程重点资助剧目(十大精品剧目)第二名。女主演曾菊凭借该剧荣获梅花奖。
|名家档案|
王文训,1954年12月生,四川崇庆县人。国家一级作曲,美国国际文化科学院院士。1974年入崇庆县川剧团任演奏、作曲、指挥。1978年入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师从邹承瑞教授。1984年调崇庆县文化馆任音乐辅导干部。1988年调成都市川剧院任专职作曲。其音乐创作涉及川剧、舞剧、音乐剧、电影、木偶戏、湖北花鼓戏、广播剧、电视剧、民族器乐曲、管弦乐曲、歌曲等多个种类。 代表作有川剧《大脚夫人》《二丫与秀才》《欲海狂潮》《逼侄赴科》《马前泼水》《尘埃落定》《薛宝钗》,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金钱板音乐剧《车耀先》、电影《槐花几时开》、电视《苏东坡》、广播剧《三国演义》等。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包括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天安奖、巴蜀文艺奖等。
为川剧正名 一张音乐专辑卖了四万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