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川剧作曲家王文训 宫商角徵羽 唱不尽才情纵横 
陈巧茹、徐棻、王文训(从左至右)。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唐代便有“蜀戏冠天下”的美誉。作为融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等艺术为一体的戏曲艺术,川剧音乐的五种声腔: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可谓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缩影,甚至一些文化学、戏曲学专家将其视为“国宝”,认为川剧是中国戏曲声腔艺术的“活化石”。音乐在川剧中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决定一个剧目的成功与失败。 在四川,王文训是赫赫有名的川剧作曲家,蜚声海内外。刘芸、陈巧茹、孙勇波、李沙、孙普协、王超、王玉梅等不少梅花奖演员的冲梅剧目,音乐作曲都出自王文训之手。刚刚过去的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舞台上,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青年演员虞佳表演的《目连之母》,作曲也是王文训。
壹 自学板胡 享有"王板胡"美誉
王文训是如何结缘川剧音乐的?他与川剧作曲有怎样的不解之缘?4月初,封面新闻《口述历史》栏目走进王文训的家,听他娓娓道来。 王文训是四川崇庆县(崇州)人,许是母亲曾是钢琴手的原因,王文训自小对音乐天然敏感。有一天,他看到街上卖酱油的小伙子拉奏二胡,“看他手指这样往下一按,音乐就变高了。”王文训恍然大悟:原来二胡的音阶是这样来的。回到家王文训找到了姐姐给自己的零花钱,“花了三块钱就买了一把二胡。” 有了“兵器”,王文训开始摸索、练功。“听着琴弦铛铛铛铛,它的定弦是五度的,再听空弦,知道了。”为了更好的练习,王文训又买了一本关于二胡的书,“那本书就是我的老师了。” 虽然当时只有15岁,但王文训的自学能力很强,而且非常勤奋,练习起来简直就是拼命三郎。学了二胡再练板胡,王文训很快成为县宣传队的文艺佼佼者。“我们到处演出,经常独奏二胡、板胡。”渐渐的,凭着高超的板胡造诣,王文训在温江一带走红,并有了“王板胡”的美誉。 1973年,王文训被县里保送到四川音乐学院在双流举办的“音训班”,在民乐系谭民才教授门下学习板胡专业。虽然只有45天学习,但有了名师指点,一直自学的王文训万分珍惜,“自学那么多年,突然有老师了,如饥似渴。”对于他来说,一天24小时实在太短太短。于是,当其他人晚上休息时,他就把铅笔夹在琴弦上练,整个屋子都是嗡嗡声。从此,每周一次、风雨无阻,王文训由崇庆县骑自行车到四川音乐学院上课,直到1977年高考。 今天,王文训早已蜚声海内外,随时可就川剧音乐侃侃而谈,但这成功的背后,他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辛勤汗水,可想而知。
贰 学贯中西 用现代技法写传统戏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川剧和曲艺是四川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演出活动。在王文训家附近,小时候就有崇庆县(今崇州市)大东街川剧团。幼时,他常常牵着大人衣角,“溜”进剧场看川剧。“有时候没票混不进去,我就在戏园门口等,等到戏演到一半儿,就会敞开大门,再进去看。” 小小的王文训,被台上的剧情吸引,他喜欢演员的唱、做、念、打,也喜欢川剧锣鼓、唱腔音乐与演员表演时的那种默契。台下的王文训,从没想过自己会跟川剧音乐打一辈子交道。哪怕第一次高考,他首先想到的也是民乐。 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得以恢复。已经在崇庆县川剧团任演奏、作曲、指挥三年的王文训,一边工作一边备战高考。“由于我是上手琴师,每场演出都得参加。”没有空闲时间学习,王文训“就怀里抱着琴,手中拿着书”,在演奏间隙备考,“演出到时就扔掉书拉琴。” 苦熬数月,王文训的付出得到回报,他获得了板胡专业西南第一的好成绩。“因为种种原因,川音民乐系当年未能收我这个第一名。”那年王文训刚好22岁,按照招生要求,他没有资格再考下一届的民乐系了。 天无绝人之路,爱好民乐的王文训对作曲也非常感兴趣。早在县宣传队时,他就写过不少20分钟的小歌剧。和二胡一样,对作曲王文训最开始也是自学,“把作曲理论书、和声学的书拿来看,反复推敲。”1976年,他与他人合作,完成了自己的作曲处女作--大幕戏《丁佑君》。 有了作曲基础,王文训顺利考入78级川音作曲系。与同班同学相比,他在作曲上,上手非常快。“我的优势是什么,我学板胡拉的曲目都是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作曲全是国外大师的作品,两头我都装在肚子里。我学了西洋作曲这套理论,我用在戏曲作曲领域。”王文训写的和声织体常常被老师表扬,“我的恩师对学生非常严格,但我的和声织体老师觉得写得很好听,说‘我是写不出你这样的旋律的’。” 自小接触民族音乐,王文训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在他看来为中国戏曲作曲,首先一定把戏曲的根抓住,然后再用现代的技法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分析欧洲的东西可以,但你一定要把握中华民族的东西,我们不比欧洲的差。我们是吃理论亏,其实民族声乐有它的一套理论,也有很多文章,却没有构成体系。”
叁 废寝忘食 手抄《川剧音乐概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