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130只狗打开中国器官移植大门
2019-04-17 17:46 来源:百度新闻

  大医精诚 从医而终
  他用130只狗打开中国器官移植大门

他用130只狗打开中国器官移植大门

  裘法祖、夏穗生、吴在德等建立腹部外科实验室(资料图片)

  在我国,每年有超过两万名患者因为各类疾病接受器官移植手术。

  从出生仅4个月的婴儿,到古稀之年的老者;从单独的肾脏移植到多器官联合移植,

  目前,我国已实现包括心、肺、肝、肾、胰腺、小肠在内的胸、腹腔脏器移植。

  2018年,中国器官移植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被誉为“医学之巅”的器官移植,在我国如何一步步从实验走向临床应用?

  这一切,都离不开夏穗生教授。

  他翻译了第一篇国外介绍移植的论文,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

  实施亚洲第一例腹部多器官移植手术,

  培养中国器官移植第一批研究生……

  他开创的事业为人类带来的福祉将延及此后的无数代人。

  年少业成

  一次“失败”的动物实验

  迈出中国器官移植的第一步

  1924年,夏穗生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殷实之家。

  1949年,他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医生。确定研究方向时,他义无反顾选择了外科。“那时,外科在我国刚刚起步,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

  1955年,国际上首先实施狗的同种异位肝脏移植实验。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这一医疗界的新闻并未广泛传播。

  1957年,33岁的夏穗生因发表中国第一篇关于肝切除的文章而崭露头角。

  1958年9月10日,夏穗生将一只狗的肝脏移植到另一只狗的右下腹,术后,这只移植了肝脏的狗存活了10个小时。这是国内对于肝脏移植的一次实验性探索,与国际医学发展不谋而合。

  1963年3月1日,美国外科专家,也是肝脏移植的创始人Starzl连做了3例狗的肝移植,最长的存活7天半。

  1964年《国外医学动态》第10期,夏穗生第一次把这一动态报告给我国医学界,这也是我国首次对器官移植的报告。

  1965年,夏穗生和他的老师——我国普外学科创始人裘法祖一起,创建了腹部外科实验室──器官移植研究所的雏型。

  1972年,夏穗生出任同济医院腹部外科研究所副主任。已年近半百的他,从重症肝病病人的眼神里,感受到强烈的求生渴望。“肝脏疾病一旦到了终末期,肝移植就是患者唯一的希望,器官移植事业亟待启幕。”

  “让我国医学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必须开展器官移植,这是祖国的召唤、患者的嘱托。”夏穗生说,“一种渴望进行肝移植的执念渐行渐近。”

  “既然没有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就自己摸索着做。”夏穗生笃定决心。

  潜心研究

  埋头手术室4年多

  130次实验奠定器官移植基础

  在同济医院档案馆里,一张发黄的手术照片定格着那段尘封的历史。

  一幢古旧的两层小楼,刻录着夏穗生和同事们最艰苦的5年时光。看似平淡无奇的实验室,注定惊心动魄。一个直径约70厘米的小型消毒锅,是实验室里最先进的“家当”。这个靠一盏煤油汽灯点火、不停往打气口打气才能升温的设备,仅术前消毒就需要耗费一天的时间。

  1973年9月5日,第一只狗的异体原位肝移植实验进行。

  供肝组取肝、受体组切肝并实施肝移植,一个看起来原理非常简单的手术,却潜藏着重重危机。血管吻合的顺序、凝血机制的建立、术后排异的规避……一系列问题都是未知。

  第一次实验失败了,第二次也失败了,第三次还是失败。

  夏穗生把实验狗的肝脏切下来后,创面血流如注,他只能用细丝线逐个点去结扎。每次手术下来,仅打结就有400个,才能将出血点止住,这大大增加了手术时间和风险。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研究,夏穗生发现出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供肝失活或功能极度不良;二是受体肝被切除后,无肝期凝血机制紊乱。昼夜攻关,他发现在常温下肝耐受缺血时间极短,但如果将缺血的肝迅速以4℃的保存液灌洗降温,就可以延长存活时间,达到4小时左右。

  问题发现了,可购买昂贵的保存液又成了难题。

  “自己做!”这难不倒夏穗生。参照国外的保存液成分,夏穗生自制溶液,成功延长了缺血肝的存活时间。

  由于当时没有有效的免疫抑制剂,肝移植后的狗往往只能存活几十个小时。“这样的移植对延长生命失去意义!”夏穗生带领移植小组与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合作,最终发现从马身上提取的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可以更好地控制排斥反应。

  历经4年多时间,开展98次分解手术、实施130次狗的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异体肾移植20余次,谜团终于被一一揭开。

  经过多番改进,肝移植手术核心模式终于被确定下来。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自主掌握哺乳动物大器官移植的完整手术。

  屡创纪录

  至今仍保持多项全国纪录

  从肝移植发展到多器官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