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慧:雄安的发展最终要靠内生动力(2)
时间:2019-04-08 09:58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现在很多的创新型企业在深圳集聚,主要是当地已经形成了一种生态。生态的形成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就像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提到的,这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打造产业创新生态” 中国新闻周刊:你对雄安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定位,有几个分析的维度,一是站在中国城市发展样板的维度,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维度,三是雄安和河北其他城市之间关系的维度。这三个维度是基于什么考虑? 黄群慧:雄安新区的定位是多重目标,既要集中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又要绿色生态宜居,还要创新驱动引领、高端产业示范。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时,希望它能够有利于京津冀城市群的构造,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中央最初提出雄安新区时,就已经把它定位为“千年大计”的一个样板了。后来规划纲要出来的时候,又结合十九大精神,提出把雄安新区建成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另外,最初提出建立雄安新区,就是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核心举措来提出的。 我们跟踪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以来,协同指数并没有太大发展。尤其对于河北来说,很多指标甚至差距更大,比如人均GDP指标,近几年天津和北京在全国省级区域排名名列前茅,但河北大约处于中下游。我们还作过工业化水平阶段的评估,中国全国大概处于工业化后期。北京、天津已经属于后工业化阶段,已经实现经济现代化了,而河北只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所以河北与京津差了一个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差一个阶段意味着至少50年才能赶上。 在差距这么大的情况下,要协同发展的话,光靠市场力量自然演进来推进产业转移是不行的。像北京天津的产业,并不一定会转移到河北或者与河北产业进行协同,虽然物理距离很近,但物理距离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甚至不是一个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配套能力、综合成本、要素供给和营商环境等。 在这种背景下,在河北建立雄安新区,对于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央通过设立雄安新区,可以把北京与首都功能定位不适应的高端产业转移过去。过去,北京是想把发展水平较低的产业转过去,现在则是产业链重新分配。目前,国内国际上产业链分工都很细,同样都是做新兴高端产业,有些可以放在北京,有些则可以放在雄安,不同的只是产业链条的环节、产业具体定位的不同,而不是产业水平的高低。 而雄安是河北的一个新区,通过雄安再去带动河北其他地方的发展,就会更合乎逻辑一些。之前要用北京带动的话,有省界的差异,不好协调,现在到了一个省界内部,就好协调了。河北产业发展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其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通过雄安提供其高端产业引领,就可以促进河北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材料产业、钢铁产业、纺织产业等。雄安新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可以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协作配套关系。 从产业链的角度,雄安新区应做当中的某一环节,如设计和研发,还可以重点发展“母工厂”,而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应该在河北及周边地方来实现。同时,在招商引资中,雄安新区要与周边城市共同招商引资,共育产业链,共同打造产业创新生态。 “雄安是我国产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田” 中国新闻周刊:基于雄安的创新基因,中国有一些在过去城市和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是否可以拿来在雄安试验? 黄群慧:是的,我认为雄安可以作为我国产业创新发展中的试验田,从雄安的产业定位和发展看,应该着重关注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是雄安新区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定位,应该着眼于解决中国产业和科技创新发展目前存在的重大急迫的现实问题。雄安新区作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样板,理应探索解决中国产业遇到的自主创新能力弱、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周期性产能过剩等问题。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我国的创新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如何解决共性技术既有公益性又有效益的问题,雄安新区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探索。 总体上,雄安新区应该从我国创新体系需要如何弥补缺陷的思路,去寻找产业发展定位和创新体系的构建。此外,考虑到雄安新区体量小的现实,可以借鉴以色列的经验,发展产业链的高端环节,重点放在设计和研发的环节,发展创新孵化器,吸引风险企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科技成果。从未来发展看,基于雄安新区的定位,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要实现更快速的发展,不应仅仅局限于北京的创新要素资源,而是应该利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资源来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法国聚焦大辩论结果 4月中旬后马克龙将宣布决定
- 下一篇:北京又一批古树开始认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