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生物群(科技视点)(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清江生物群(科技视点)(2)

  “有人说我们运气好,但实际上,在发现这只林乔利虫之前的十几年间,张兴亮老师寻找这种化石群已经走遍了全世界。幸运总是降临在有心的人身上,不是吗?”傅东静说。

  研究团队将这一化石宝藏命名为清江生物群,一个原因看是因为化石埋藏地是在清江与丹江河的交汇处。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研究团队希望清江与澄江生物群日后能够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两江生物群”。

  研究的结果越来越令人兴奋

  初步研究发现109个属,53%为此前从未有过记录的全新属种

  即便是找到了林乔利虫和纳罗虫,在华南、华北还是有很多有潜力的化石产地需要去研究。“最开始我们还是全年巡回踏勘的,每年大约去清江两三次,都是等老乡告诉我们水位下去、河床露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赶紧去,下雪也不例外。直到2014年才逐步确认了这个化石库的巨大潜力,研究重心彻底转移过来。” 傅东静说。

  不亚于海底捞针,张兴亮、傅东静和团队里一届又一届的硕士、博士,在5亿年前的“大海”里找出了两万多只“虫子”。“工人用撬杠撬出1立方米大小的石头,我们就用地质锤顺着页岩的层面劈,一边劈一边看,找到虫子就整理、编号、打包,背出山、带回实验室。然后把每一块清理、讨论、鉴定、分类、记录。”傅东静说,“每一块化石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关于它们的故事我们都烂熟于心。”

  每发现一种寒武纪生物化石,研究者就需要大量查阅资料。研究的结果越来越令人兴奋,已研究的4351件化石标本中,已初步研究发现109个属,其中53%为此前从未有过记录的全新属种!

  生物统计学“稀疏度曲线”分析显示,清江生物群的物种多样性,将有望超过包含布尔吉斯页岩和澄江在内的全球已知所有寒武纪软躯体化石库。

  据介绍,如今地球上的动物界共有38个门,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的化石中,已发现20个现生的动物门类和6个已灭绝的动物门类,但目前仍有18个现生动物门类尚未在寒武纪找到化石代表。在过去的35年间,古生物学家曾在澄江生物群的研究中找到了许多动物门类的最早化石记录。

  在位于长阳丹江河附近的团队工作室墙上,挂着科研团队用显微镜放大后的照片,那是科学家心中5.18亿年前的海洋世界。这些古生物有的像水母、海虾、蠕虫,有的像西瓜、花朵……有的甚至连触角和腹部的纹理都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张兴亮兴奋地说:“目前后生动物属中,85%不具有矿化骨骼,且绝大多数为水母、海葵等没有骨骼的动物。能发掘出如此多形态完整的软躯体化石,实属罕见。”

  他解释说,这些化石的“超高保真”,是由于清江生物群化石主要以原生碳质薄膜形式保存,未经明显的成岩作用和风化作用改造。

  目前只是掀开了冰山一角

  5.18亿年前的更多未知奥秘等待科学家去探索

  清江生物群距离澄江生物群1050公里。张兴亮告诉我们:“生物地层学研究显示,清江生物群和澄江生物群是同时代、位于不同古地理位置的生物群。二者都距今约5.18亿年,处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动物门类爆发式出现的极盛时期。两者的科学研究价值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张兴亮认为,与澄江生物群相比,清江生物群生活于远离海岸的较深水环境,代表了不同生态环境下的全新生物群落,这一点从其超过半数以上的新属种可以证实。因此,清江生物群后续的大规模发掘,将为发现和探索新的躯体构型和新的动物门类提供第一手材料,将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寒武纪大爆发的科学认识。

  此前,以中科院院士舒德干领军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在达尔文提出的地球生命呈“树形演化”猜想基础上,通过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证,勾勒出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基础动物、原口动物、后口动物三大枝系演化“大树”的基本轮廓,进而在全球首次构建了完整的早期动物谱系树框架图。

  “通过我们已开展的研究发现,清江生物群中双胚层辐射对称的动物占主导,刺胞动物身体构型分异度高,蜕皮动物类群中极其罕见的动吻动物繁盛。此外,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形态奇异的崭新物种。随着研究的展开,清江生物群将为‘早期动物谱系树’到底在哪里分叉、在哪里开枝散叶,找到更多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傅东静说。

  清江生物群化石能以原生碳质薄膜形式保存,也是开展埋藏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进而开展深入古环境研究的理想素材。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