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用诗歌与历史穿越千年“回到大唐”
时间:2019-04-28 10:36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走贵阳,讲杜甫 4月27日上午,阿来走进贵阳孔学堂,做客传统文化公益讲座,主讲诗圣杜甫。 公元795年,古道西风残照之中,诗人杜甫从甘肃同谷县出发,颠沛流离,历经坎坷,最终抵达成都。他渴望找到躲避风雨的安身之所。抵达成都之时,是冬天。第二年春天,他开始建草堂。阿来说,在此之前,杜甫其实有更远大的理想,他曾写诗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这个梦,在战乱之中,在他被贬为华州参军、并最终弃官而去时彻底放弃了。理想不断被简化,直到变成一座再具体不过的草堂。 欣赏“刚健的现实主义精神”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在现场,阿来带领着读者读杜诗,读完他感慨:“杜甫的诗作里,我们能发现他对自然、身边的环境所进行的细致观察。杜甫到了成都以后,就开始观察成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他写武侯祠,缅怀诸葛亮,写得慷慨深沉。今天我们很多人到武侯祠,往往是走马观花。我们现在很多人拥有的知识,都是大而无当、言之无物的。对事物的联系,并不关心。” “杜甫的人生,没有攻守的策略” 这种刚健的现实主义精神,跟杜甫对儒家思想的坚定追求分不开。谈及此,阿来引述了杜甫、李白、高适三人的友谊故事,“这三位诗人曾一起壮游。他们的旅行不像今天很多人外出旅游,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是增长见识的人生历练。后来,这三人的人生境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适成了高官,李白成了罪犯,杜甫无家可归。”阿来感慨道:“这三位诗人,虽然境遇悬殊,但友谊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对比今天的很多人,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在我的理解中,贫而不坠青云之志,贫贱之时依然能保持住自己的志气,这才是真正的儒家。”对比其他文人的精神背景往往儒释道并存,杜甫对儒家的坚守,让阿来格外敬佩,“杜甫的人生,没有攻守的策略。他更纯粹。” 表达“故乡”,要避免陈词滥调、虚伪矫情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付秀莹:“读者在小说中找到自己是我最大的安慰”
- 下一篇:刘伍:少年革命、英年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