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一带一路”进入(2)
时间:2019-04-25 09:15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翟东升:这些年我国企业“走出去”非常迅速,但是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实现国际化,缺乏国际化合作经营的经验。比如,是否熟悉外国的法律,经营过程中是否生态环保优先。人才,尤其是综合性的人才也普遍面临短缺,比如一些偏远发展中国家的小语种人才。这是客观现实,急不得,只能逐渐积累经验。 在融资方面,渠道相对单一,还没有实现多元化融资。以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为主,而且模式也相对单一,多以贷款这种间接融资的形式,债券、股权等直接融资不够多。国外资本参与得不够,这一定程度上把风险集中到我们身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大发展,应该吸纳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参与进来。 借鉴改革开放经验 中国新闻周刊:在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环境复杂,会面临很大的地缘政治风险和安全风险。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对于共建“一带一路”非常关键。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翟东升:在投资“一带一路”时,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投资项目要仔细筛选,当然首先要有充分的信息。因此,我们要求中国驻外使馆、专业化机构要进行风险评估,减少企业投资的盲目性,提前向企业预警。 中国新闻周刊:建设“一带一路”共建的境外合作产业园区,是促进中国与共建国家经济深度融合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2018年上半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建境外经贸合作区82家,新增投资25.9亿美元,占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新增总投资的87%。你对这种模式如何评价? 翟东升:在境外建设产业园,实际上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建立各类经济、科技产业园区的经验,也就是筑巢引凤。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建立园区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很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较差,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很像,国家无法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进行“聚宝式”建设。 这也有利于产业集聚,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使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因此,这种模式受到了很多国家的欢迎,对中国企业自身对外投资也非常有利,单打独斗风险更大。 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办社会的现象。受限于一些国家的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园区内部的医院、商场、学校,甚至道路都是园区企业来建,几乎回到了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从长远来看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负担,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因此,中国通过和园区所在国政府沟通,提出我们的关切,要求对方承担起他们应该负担的部分。我国向这些国家提供援外资金时,可以要求用于园区配套项目,更有针对性。 中国新闻周刊: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关键词是绿色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翟东升:中国在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之初,就明确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中国政府部门也是这样要求企业。一方面要求企业在生产和施工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修复和环保减排;另一方面,也投资了很多环保产业,包括新能源的建设,比如风电,光伏发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还有对外输出中国先进的生态治理技术,比如荒漠化治理,污水处理等,中国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也要承认,目前的对外投资中仍有传统产业。政府部门可以考虑制定“走出去”产业目录,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不仅在中国不允许建设,也不允许它们转移,对企业形成一定约束。还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推行行业自律和内部监督。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15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永恒如巴黎圣母院,或许也终将消失
- 下一篇:我们又见面了!习主席这七场会见信息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