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典与现代交织融合(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学堂 >

让古典与现代交织融合(2)

  和青春版《牡丹亭》相比,新版《玉簪记》朝极简、写意迈进了一步,把诗书画琴在同一个舞台交织融合,将昆曲美学推向了更高一层的抒情诗化境界。剧中,董阳孜的书法和奚松的绘画艺术创造出一个舞台上的水墨世界。美术总监王童的服装设计在色彩上降低一度,更显淡雅精致。在剧中,观众还能欣赏到古琴大师李祥霆现场演奏唐朝皇家古琴“九霄环佩”,这是两大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联袂演出。

  沿着《玉簪记》的舞美呈现思路,2016年上演的《白罗衫》,主人公徐继祖作为朝廷三品大员,按照惯例应着大红色官服,但在新版《白罗衫》中,官服色彩以金、白为主,突出雅致。2018年首演的《义侠记》则大胆运用了中国的剪纸艺术作为舞台背景和舞美的基本表达语汇,另外服装更趋精致,融入了对主人公内在性格的寓意表达。

  如何将昆曲的古典美学与二十一世纪的审美意识磨合接轨,这是当代昆曲制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四部新版昆曲的原则是尊重古典但并不步步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昆曲传统的唱、念、做我们都遵守,灯光舞美等现代元素以不露痕迹的方式融入古典的大框架中,使整出戏既有古典美又有现代感。”白先勇说。

  从观众的反应来看,他们很认可新版昆曲的探索,认为这种创新让演绎空间写意又流畅,使昆曲“更抒情,更唯美,更可赏”。“事实上,现代的观众不仅把昆曲看成是一种严肃的表演艺术,更是将昆曲当作东方审美的代表,当作一种生活美学,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昆曲的拥趸会越来越多。”蔡少华认为。

  从剧本到演员再到观众,形成传承生态

  走进苏州昆剧院园林式的建筑,张继青正在为刘玉传授折子戏《烂柯山》。苏州昆剧院成立六十年,从传字辈到继、承、弘、扬,通过口传心授,如今已经传到了第六代振字辈。振字辈有二十多个青年演员,老生、小生、丑行、花脸等行当齐全。二十七岁的刘玉,就是振字辈中的一位,她是张继青的“磕头弟子”,已经跟随张继青学艺七年,今年,张继青准备把《烂柯山》全本传授给她。经过历练后的刘玉,已经可以独立担纲大戏,青春版《牡丹亭》三本九个小时稳稳拿下,作为《白蛇传》主演代表江苏省参加国家大剧院展演季演出,并两次获得江苏省紫荆文华优秀表演奖。

  昆曲传承每十五年就是一个循环,断层将给昆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苏州昆剧院坚持以戏促人,以戏带团队,形成了良性梯队结构。院里规定每个演员每年必须学一出折子戏,国家一级演员每年必须传授给青年演员至少一出折子戏。如果一出戏纳入了剧院的传承计划,就会组成一个剧组进行整体传承。苏昆每年至少有12出折子戏用整体传承的形式传承,并搬上舞台。

  以明清传奇为主的昆曲文本,据文字记载有2000多折,能演出的大约在450折左右。苏州昆剧院这几年都在抢救保护传统折子戏,目前能搬上舞台的为200折左右。俞玖林、沈丰英、周雪峰等“梅花奖”得主,是苏州昆剧院目前的“台柱子”,担纲着大戏的演出和青年演员教学工作。

  从剧本到演员再到观众,这些年昆曲形成了系统的传承。青春版《牡丹亭》无疑奠定了昆曲在年青一代心目中的地位。15年来,青春版《牡丹亭》总共演出342场,观众80万人次,年轻观众占72%,进校园场次占25%,先后走进了30多所国内外名校,使昆曲观众年龄层次下降了30岁,这也为之后推出的新版《玉簪记》《白罗衫》《义侠记》赢得了更多的观众缘。每场演出前,主办方会尽量安排导赏,由著名文化学者做主题讲座,主要演员示范表演,加深观众对该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十多年来,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美国伯克利大学等国内外近20所高校开设了昆曲课程或设置了昆曲学分。白先勇和苏州昆剧院坚持在高校中推广昆曲,3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十一届东方名家名剧月——苏州昆剧院昆曲《白罗衫》《义侠记》媒体见面会上,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代表接受了主办方赠送的新版《白罗衫》《义侠记》演出票,为昆曲的普及之路撒下希望的种子。

  坐落在古城区校场路的苏州昆剧院闹中取静,被公众认为是最美的剧院,开放的体验空间里,设计了剧场版、厅堂版、园林实景版三种演出形式。“在坚守传承本质不变的基础上,我们计划做昆曲生活美学体验园,把东方美学通过戏剧和空间的结合表达出来,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行为艺术,让更多的人通过体验,找到关联兴趣,让昆曲深深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实现昆曲在观众中的活态传承。”蔡少华说。

  《光明日报》( 2019年04月07日 01版)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