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并非简单做技术“加法”(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医疗中心 >

教育现代化并非简单做技术“加法”(2)

  于莉: 提到因材施教,我讲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在一场考试中,两个学生都考了77分。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同样的分数,但水平并不一样。

  其中一个学生,做过的题全对,但没做完,通过比对他考试的时间轨迹,发现他每做一道题都验算一遍,相当于每道题做两遍,这说明他考试方法不对。这样的学生,只要将考试方法调整一下,马上就能达到90多分,他的信心也会提升。通过技术手段揭示出来的世界不可想象,甚至连学生写字时笔顺对不对都能发现。

  黄琰:这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孩子的优势和强项在哪里,优势和强项发掘出来后,孩子会找到快乐和自信的源泉,从而在优势领域做得更好。

  白云峰: 过去都是通过阶段性考试检验学习成果,未来可以通过全方位的过程性数据,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技术手段,对人才的评价会更加客观,可以让一个人的成长经历跃然纸上。大学希望招优秀的学生,但优秀怎么判断?现在只能通过高考成绩。未来通过采集学习习惯、反应速度、思维特征等数据,可以分析出孩子在哪些方面更有潜质。

  用科技“拉升”教育起点

  半月谈: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早年很多人通过硬件设备做智慧教育并没有太大成效;近年来,有的地方把好学校的课件拿过来,通过直播课,让落后地区的孩子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但效果不甚理想。

  张邦鑫: 主要在于没有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智慧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信息化工具这样的硬件基础设施,更需要组织、制度、人力等软环境的配合。惟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走得远、走得好。教育科技尤其要紧紧抓住老师这个关键因素,围绕老师就等于抓住了核心,脱离老师来谈智慧教育,路子肯定走偏。

  于莉: 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让教育信息化真正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学校必须建立一系列制度作为保障。

  半月谈: 有人说,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完成的,基础教育的意义可见一斑。随着我国实施脱贫攻坚,一些贫困地区更清楚地认识到扶贫先扶智的重要性,而新技术为扶智带来了想象空间。

  黄琰:我们在很多偏远地区调研时发现,孩子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他们需要的不是高配置、定制化的教育工具,而是高素质的老师。那里还没有解决教育的基本问题,连好的英语老师都没有,我们走访的一些偏远地区学校,听了10多分钟都不知道英语老师在讲什么,发音实在太差了。应该有相应的教育科技产品覆盖到这些地方。

  白云峰: 教育扶贫的关键点是输出内容,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带来好的课程;输出培训,通过培养老师,转变观念,提高水平。教师素质不提高,有内容也难落到实处,两者缺一不可。

  教育扶贫,还需要技术平台来连接和匹配资源。说实话,中国不缺资源,不缺爱心,不缺愿意去做贡献的人,但是缺好的平台去匹配,缺有效渠道去输送。这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正在加快建设和完善。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