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创新牌 上海推进新时代高水平高质量开放发(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爆料 >

打好创新牌 上海推进新时代高水平高质量开放发(2)

  而在海的那一边,崇明岛又迎来春天。拒绝工业污染,成就了这个世界级现代化生态岛,湿地观鸟,森林赏花,就连这里的水稻,也向化肥和化学农药摆手说“不”了……4月10日,崇明区开会研究绿色农业,区委书记唐海龙说,要以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为引领,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制度创新,先行先试

  一份清单和一网通办,彰显“四两拨千斤”

  4月11日上午,上海浦东新区举行国际人才港开港仪式,同步开通了自贸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网通办”服务平台。上海索广映像有限公司人事负责人王芳蕾来为日本专家办证,她发现,办证系统速度大大提升,还改进了很多细节……

  这意味着,为了深化“放管服”改革而首创的“一网通办”,延伸到了“老外”。

  上海这块改革试验田,盛产制度创新成果。

  上海自贸区的前身即外高桥保税区,也曾眼巴巴向中央要过优惠政策。地域性的政策洼地,难以解开全局性制度障碍。中央要求明确,“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

  “大胆闯”,率先闯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张投资管理领域负面清单,实现了清单之外所有市场主体“非禁即入”。

  2013版190条,2015版122条,2017年95条,2018年45条……清单越来越短,对市场束缚越来越少。“自贸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界定,找到了具体抓手。”上海市思路更加明确。自贸试验区在全国形成“1+3+7”“雁行”阵容,说的却都是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投资管理制度的“上海话”。

  “大胆试”,率先试点“营改增”,通过重大税制改革,解开产业转型难题。

  货物与劳务税制不统一和营业税重复征税,一直是制约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出矛盾。2011年,上海向国家主动请战,并率先研究探索,争取了营改增试点落“沪”。

  这一试,上海财政收入2012年减少上百亿元,为防止营改增后出现企业多交税,上海还拿出专项财政资金补贴。但上海愿意付这个代价。第一批试点的65%左右是中小微企业,从原来按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改为按3%缴纳增值税,实实在在的减税,将为它们注入新的活力。

  这一“试”意义深远,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并从上海起步,逐步推至全国。

  “自主改”,率先改出“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负面清单为市场摘锁,“营改增”为企业减负,“一网通办”为企业和市民殷勤当“店小二”。

  “一网通办”的推进,堪称“上海速度”。

  去年3月,“一网通办”概念提出,仅用一年,“一梁四柱”就立起来了。“一梁”是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一网通办”总门户;“四柱”包括统一总客服,统一身份认证,统一物流快递,统一支付——百姓办事就像网购一样方便了。

  这一服务型互联网共享平台,注册企业和公民用户数已超950万,90%的网上办事事项实现“只跑一次、一次办成”,99%的民生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

  善于用创新“四两拨千斤”的上海,正让“一网通办”走得更远:要“网罗”公共数据的整合和开放力度,要系统重构政府部门内部业务流程,要重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协同办事流程……

  上海人的特点,要改就要往深里改。最终,“上海样本”变成了国家文件,在全国复制推广。“负面清单”、“营改增”试点和“一网通办”,动的都是政府的奶酪,改善的是市场营商环境,催生的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共享改革,共追高质量

  一条“走廊”,流动着长三角一体化魔力

  上海的创新转型,让高质量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形成合力。

  中国G60沪昆高速最东端350公里,是一条近乎笔直的路,连同它北边全长160公里的沪苏湖高铁,“夹”起江浙皖沪之间一片7.62万平方公里的三角区域,这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创新要素最为密集的地区,被称作“G60科创走廊”。现在,这条走廊明晃晃涌动着一体化的热情。

  2016年至今,G60科创走廊从上海松江出发,一路拓展至长三角9个城(区),以高度统一的跨区域改革力促要素协同,培育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引擎。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