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江南:最早的鱼米之乡(2)
时间:2019-04-20 04:55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因此,河姆渡、田螺山遗址的水稻考古遗存拼合出的是中国南方史前时期有关水稻栽种、收获、加工稻米、煮食米饭等序列最完整的一幅立体画卷。 正是在大米的哺育下,此后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了加速度的文明发展轨迹。河姆渡文化之后兴盛于距今四五千年间的杭嘉湖地区的良渚文化,之所以能在东亚大陆率先迈上文明社会的台阶,成熟发达的稻作农业是其依赖的社会经济基础。 饭稻羹鱼组成的“鱼米之乡” 拥有不可复制的天时地利优势的长三角地区,一直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数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田螺山遗址正是源远流长的江南美食文化的历史起点。 在这两处遗址的发掘中,几乎随处可见各类大大小小的动物骨头,若科学细分它们的种类,并确定它们各自原本的生长环境,其中不仅有大象、犀牛、虎、熊、红面猴等大型热带密林动物,也有大量梅花鹿、水鹿、麋鹿、水牛、野猪、黄麂等山麓低丘湖岸食草动物,还有不少水獭、陆龟、鳄鱼等两栖爬行动物,此外更多不计其数的是淡水鱼类,如鲫鱼、鲤鱼、黑鱼、黄刺鱼等,甚至还有一些鲨鱼、金枪鱼、石斑鱼、鲸鱼等海洋鱼类和动物。考古学家把发掘地层中留存下来的这些鱼类骨头,通过淘洗泥土后拣选收集起来,摆放到了数十个多层的架子上,可以让我们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当时唾手可得的鱼类资源也是河姆渡文化先民食物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结合数量颇大的稻米遗存,以河姆渡为代表的远古江南无疑冠得上中国最早的“鱼米之乡”这一称号。 实际上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先民们已享受着富足和安稳的日常饮食生活。当时的稻米仍未被驯化和“改良”得完全“成熟”,产量很低,但搭配上纯野生的鱼类来下饭,其口感想必是美美的。难怪在2000年前完成的《史记》中,太史公概括了南方人的饮食生活:“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种而水溽,果隋嬴蛤,不待贾而足。” 取之不尽是野果 与采集狩猎阶段相比,农业社会阶段人类食用的谷物品种比较单一,取之不尽的野果不仅可以充饥,还可以补充营养,调剂口味。 在田螺山遗址发掘中,从饱水的文化层泥土中获取了种类丰富、数量巨大的其他植物遗存,如原本生长成熟于丘陵山坡的植物果实,有成坑的橡子、成堆的麻栎果、散落的桃核、梅核、杏核、酸枣核、柿子核、葫芦,还有微小的葫芦籽、杂草草籽、榕树籽等,甚至还有也许是最原始中药的灵芝、草叶和茶;还有长于河流水塘中的菱角、芡实、莲子等等。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干栏式木构房屋遗迹附近的人工小土坑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树的树根遗存,植物考古专家用树根外观形态比较、木材切片鉴定、茶氨酸含量检测等科学分析手段进行了可靠的确认。这一独特发现,为中国古人常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这7种日常生活用品中的“茶”,也找到了远古的模样,加上在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作为随葬品的类似茶壶的陶器,据此判断河姆渡文化中的田螺山人,在6000年前已经开始有了饮茶的习俗也非妄语。 这些林林总总的动植物遗存,经过考古专家的分类、鉴定、统计和古今形态比较、归纳,完全让我们相信,河姆渡、田螺山先民在大自然温暖富足的怀抱里享受着不亚于忙忙碌碌现代人的生活乐趣和幸福滋味。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过往的历史一直就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提示我们现代人,简约、纯真、知足才是生活的本色。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多地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 下一篇:让绿色使者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