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成为网络文学新亮点 需警惕泡沫化的陷(2)
时间:2019-04-19 09:57 来源:百度新闻 作者:晨子 点击:次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印刷文学/纯文学”与“网络文学/通俗文学”的对立性分工逐渐消除。随着网络文学影响力增强,越来越多的网络作者不再满足于偏居一隅的写作状态,而是不断提高创作难度和厚度,向现实题材发起正面强攻。网络文学创作对现实题材的拓展与掘进,正在改变网络文学渐趋刻板单一的写作状态。多种题材、多种创作方法的竞争互动有利于激发网络文学活力。幻想类、历史类和现实类的创作通过对话与交流取长补短,使幻想类创作避免遁入虚无缥缈,使历史类创作走出戏说和套路化,使现实类创作厚重而灵动。另一方面,在网络媒介与印刷媒介深度融合背景下,我们很难将作家区分为纸媒作家与网络作家,网络文学与纸媒文学的交融将是必然趋势。在现实题材创作领域,网络文学与所谓“传统文学”相互渗透,有不少作家跨界写作,他们既有作品在文学网站连载,也有作品在纸媒首发。在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上,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创作与纯文学创作既各有侧重,又遥相呼应,将前者偏重趣味性、时效性和后者偏重艺术性、思想性的特点结合起来。当然,网络文学要真正地实现主流化,不能靠数量和噱头取胜,关键还是要产出具有创造性的、划时代的大作品。 现实转向给网络文学注入新的艺术活力。越来越多的网络写作者将目光从虚拟空间中抽离出来,转向广阔的大地和沸腾的生活。他们不再满足于记录那些听来的故事,而是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广阔的现实,描绘那些与自己内心产生共鸣的鲜活图景。舞清影的《明月度关山》讲述一位支教老师和一个通信兵坚守贫困山区的感人故事,视角新颖,细节生动。罗晓的《大山里的青春》描写一个支教的高才生、一个年轻的村主任和留守儿童的相遇与交织,在相濡以沫中迸发出情感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芒。《写给鼹鼠先生的情书》和《韩警官》的主人公都是警察,作品分别讲述智勇双全的卧底缉毒警官、基层警官的成长故事,既交相辉映又别有洞天。沐清雨的《翅膀之末》双线并进,既写出情感的波澜起伏,又展现民航业发展历程和民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蒋离子的《老妈有喜》以母亲怀二胎为中心情节,关注青春期女儿和中年母亲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以幽默风趣的笔触和积极的价值取向观照现实生活中的酸楚和喜悦,剧中人物在磨合中达成理解,在磕碰中共同成长。值得肯定的是,与幻想类作品相比,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在篇幅上较为节制,结构比较紧凑,表达也更为精炼。 总体而言,近年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在反映现实的广度上不断有拓展,广泛涉猎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现实生活,但在表现现实的深度上亟待加强,还要避免题材撞车、文字粗糙、艺术同质化的通病。以京杭大运河主题为例,2018年集中涌现一批大同小异的作品,个别网站的作品标题如孪生兄弟,缺乏辨识度。在这几年的网络文学征文活动中,有一些“冲奖文”主题先行,拼凑成文,堆砌空话套话,缺乏对现实的深入接触与深刻理解。有一些作品仅仅是对新闻报道的组合与改写,文字比较潦草,停留于对现象的匆促跟踪和对故事的简单铺陈。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创作要真正有一番作为,不应片面追求产量快速增长,需警惕泡沫化陷阱。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创作已经遍地开花,对于其后续发展,质的提升才是真正考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