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巡礼(2)_生活健康报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生活健康报移动版

主页 > 医疗中心 >

黑龙江省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巡礼(2)

  如今,黑龙江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基本实现,包括智能化育秧车间、自动精量播种、飞机航化“无人”作业、自带导航系统的大型农机……黑龙江省耕地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也走在全国前列。

  2012年,孙吴县沿江乡哈达彦村村民王跃龙等人组建了哈屯现代玉米农机专业合作社,如今入社成员214户,规模经营土地达到4.6万亩。

  像哈屯现代玉米农机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黑龙江已突破20万个,全省200亩以上的土地规模经营超过1亿亩。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推动粮食增产的重要力量。黑龙江省家庭农场、种粮大户通过规模经营拉动粮食增产8%左右,农机合作社拉动粮食增产15%左右。

  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农产品加速提质增效。北安市杨家乡新荣农机合作社去年大豆亩产400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主要得益于专家培育的高蛋白、高产品种,再加上科技种田。”合作社理事长邢海军说。

  在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火红的高粱穗、饱满的豆荚,格外诱人。园区谷物分析室、光谱分析室等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土壤分析、农产品成分检测等各项实验工作。

  园区党支部书记苑丽介绍,目前园区共完成各级科研课题576项,引进各类作物新品种900多个,培训种植户5万多人次。

  目前,黑龙江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1%,高于全国近9个百分点。

  从“量大链短”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农民、企业、政府的角色和身份定位都在悄然变化。

  过去秋收后,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农民姚艳芹在家等着经纪人来收稻,一吨一吨销售。近年来,她把水稻加工成大米,通过电商一斤一斤卖。姚艳芹实现了一个农民由原始种植者向现代经营者的转变。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黑土地上越来越多的“姚艳芹”从单一种植向种、加、销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变。

  “以前我们关注的是怎么种好地,现在也开始关注加工和销售。”佳木斯市同军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秦同军说,去年就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活动10余次,全年销售额达285.2万元,实现净利润118.8万元。

  2016年是东北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元年。“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政策,实现了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重大变革。在提高农民市场意识的同时,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也活跃起来。

  在齐齐哈尔龙江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粒粒玉米通过浸泡、破碎、分离等工艺,最后变身成淀粉、葡萄糖等产品,机器24小时运转。

  黑龙江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粮食精深加工项目,两年来新增玉米深加工能力1000万吨左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玉米“量大链短”的难题。

  作为全国最大的大豆主产区,针对大豆种植面积下滑、加工企业停产等情况,近年来黑龙江省开始转向蛋白、食品加工等优势领域。

  黑河市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率领的专家团队成立了大豆院士工作站。去年7月,黑河市坤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大豆院士工作站合作,研发了大豆冰淇淋。

  大豆“变身”后,身价倍增,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豆”。

  “农民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该公司董事长张德坤说。

  政府部门也转变职能,面向市场搭平台,推进“互联网+农业”。不久前,阿里巴巴聚划算开发的订单农业项目“聚土地”正式上线,首站落地黑龙江。

  与传统的农产品销售相比较,“聚土地”订单农业模式,让农户通过平台直接面对消费者,减少了中间环节,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方正、五常、海伦等8个县市(场)10种农产品上线销售,有效带动了黑龙江农产品的“提前销售”。仅方正县就有6000亩稻田被预订。

  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黑龙江省打造了五常、响水、庆安大米等一批叫得响、信得过、价值高的农产品品牌。其中靠“五常大米”品牌价值提升拉动,五常市稻农亩均增收1000元左右。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